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项选择完形填空题具有内容综合、评分客观的优点,但是很多测试中将其等同于多项选择题,失去了综合性的特色。作者提出扬长避短、突出语篇语境的策略。此外,针对其形式上间断的特点,以及答题时投机概率高的问题,作者建议科学删词排版、合理设计选项,必要时增设选项。  相似文献   
2.
装糖     
一、考查题型: 1.选择填空补全对话。该类题一般给出A、B两人对话,空出若干个空要求补全。 2.完形填空补全对话。该类题形式上与“完形填空题”类似,一般要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答案或填上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3.
完形感知是人们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大脑中的整体反映.语言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完形感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被人们再认知的对象.完形感知对语言意义的组织作用体现在人们对信息的简化过程中;对语言意义的解释作用体现在人们能以自己的经验使抽象的语言符号成为形意结合的整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觉醒使人与世界的往来变为一种主观与客观的折射投影,艺术变形是艺术家的审美智慧对外部世界有意或无意的再造,是使艺术强烈化、浓郁化、鲜明化、夸张化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成为现代派最惯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艺术上变形是客观物象与思维性组合创造和情感性的滤过的统一,还常常是人物或作家的被扭曲心态的映象.变形的艺术,因为它超越着惯性的"期待视界",悖离着常规,带给读者以新奇有趣的艺术感觉.  相似文献   
5.
关于形式——论审美价值的特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审美和艺术,感性形式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显赫、更加不可或缺的地位和意义。除了审美价值的载体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之外,其他现象(包括非审美的其他价值现象)虽然并不完全排斥却并不必然要求具有感性形式。这正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与其他现象、其他价值形态的形式的重要不同之处,也是审美价值形态的形式的根本特点之一。审美价值载体的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独立性只是具有十分有限的和相对的意义;一般说更加典型更加普遍的情况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总是具有完整性——完形性质。凡是审美价值载体的感性形式,毫无例外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审美价值形态来说,媒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审美价值的创造中,尤其如此。从审美和艺术的新现实、新实践来看,审美—艺术的新媒介与审美—艺术的新现象、新形式密切联系着。  相似文献   
6.
论文主要介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四种模式:普遍观、权变观、完形观和情境观,阐述每种研究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情况,并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四种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完形原理出发,阿恩海姆论证了“简化”“张力”“表现”等重要美学原则,并从宇宙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对“平衡”作了不同于古典的现代解释,他的理论不仅是完形心理美学的最高成就,也为西方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心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勇 《学术探索》2004,2(6):89-93
作者旨在通过对周谷城世界通史编纂思想和实践与当代“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相关性比较 ,发现其与当代世界通史编纂趋势既相合又相异的两面 ,其价值在于世界通史的编纂上所体现的整体史观念和反对欧洲中心论的立场 ,但同时又存在着对整体史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及其在反对欧洲中心论上表现出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宋潇潇  唐德根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3):133-134,137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和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而使译文有别于原文,其部分心理特征和风格特征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译文中,表现为译者可见性。译者可见性是客观存在的,无须遮蔽。本文拟从格式塔完形认知和译者的创作心理对其进行论述。译者可见性并不妨碍译者的客观性,译者风格应尽可能与原作者相适应协调,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表现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0.
视觉设计学和心理学一直有着共同的研究方向,视觉的知觉便是其中之一。知觉过程中人的眼睛和大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心理学家们对其的研究乐此不疲。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设计的宗旨(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做给人看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