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凝聚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出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却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
1920年少年中国学会与觉悟社、人道社、曙光社和青年互助团等五个宗旨相同的团体在北京组织"改造联合",提出了"到民间去"的改造目标与方向,成为五四运动之后进步团体走向联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少年中国学会在"改造联合"会议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而且作为该会代表的李大钊关于各团体标明本会主义的提议,对改造联合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揭起的共同主义之争,成为学会分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桑兵 《学术研究》2024,(1):106-119
少年中国学会正式成立之时,适逢新文化运动初兴,学会成员的理念与新文化运动高度吻合,于是很快转为专做文化运动的团体,利用其组织能量,使得新文化运动在各地迅速发展。其文化事业促使思想启蒙由青年学生向着城乡劳动平民推广普及,其社会事业则推动人与社会的改造。少年中国学会构成从《新青年》前期的新思潮转向五四后社会性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环,使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属性逐渐清晰。但在新文化运动亟于从社会运动演进为政治革命的关键时刻,学会内部的主义之争以及王光祈等人将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截然对立的观念,导致无形解体,未能实现组织的整体转向,完成历史全程。经过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一批优秀青年,则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王光祈和恽代英都曾是这个著名社团的成员。王光祈和恽代英之间的相识与交往几乎都是围绕少年中国学会展开。他们在“五四”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为着创造一个光明的“少年中国”的共同理想而相聚,但终因彼此思想的差异,在社会影响之下做出了个人不同的选择。两人在探索中国出路方面的思想分化,也为我们了解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与瓦解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5.
少年中国学会诗人群是一个很少在现当代文学史各类书籍和评论性文章中出现的诗人群体。但在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潮流的诗歌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认识、理解这一方面,他们早于李金发等人为首的中国象征诗派,对这种来自异国的诗歌营养加以吸收,从而为完善不成熟的白话新诗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许多回忆资料和论著把蔡和森当作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蔡和森在北京及在法国的活动及其当时思想发展态势来看 ,他没有加入少年中国学会 ;从少年中国学会的基本资料来看 ,他也不可能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7.
“小小年纪肯奋斗”——李大钊与一大代表刘仁静 刘仁静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从生活、学习、思想各个方面得到了李大钊极其重要的帮助,并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李大钊的指引下,刘仁静思想不断进步,与张国焘一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小组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少年中国”的理想追求及其分化——简评少年中国学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影响很大的重要社团。它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 动,以创‘少年中国’”的旗帜下聚集起了当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优秀者,试图寻找一条改造中国的道路。它的宗旨虽然宽泛朦胧,但是富有理想热忱和献身精神的有志青年却从中把握到一种根本的理想认同。在经历了种种思想的斗争和探索的努力之后,“少中”解体了。少年中国学会最后实际上经历了双重的分化一、选择政治改造道路和坚持文化改造理想的会员间的分化;二、投身政治活动的会员中信仰共产主义和国家主义两者间的分裂。对后者,历史已作出结论,而前者的文化含义,则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平 《金陵瞭望》2011,(16):90-90
七月 1921.7 少年中国学会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年会.就社会主义问题进行激烈辩论。1925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第六次年会上.其成员因为“主义”问题分裂后,学会活动渐行中止。  相似文献   
10.
少年中国学会发起初衷在借团体的力量研究学术、砥砺修养,以图转移社会风气。“五四”运动以后,社会改造的呼声兴起,少年中国学会因势发起“工读互助团”,企图从旧社会之外重建新社会。其试行失败使广大会员意识到“为社会的活动”必须集中既有力量,对旧社会进行整体改造。这样,趋向共同的“主义”以改造旧社会成为学会的必然诉求。然而,中国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深处焦虑之中的会员认识到温和的社会改造见效太慢,纷纷认同政治运动,以求中国问题能够得到迅速而根本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