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里达解构主义的要义即"延异"或能指间差异的自由游戏。基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立场,它与生俱来是与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规则等传统相背离的。解构主义文本观取消了文学分类亦即文类范畴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在证明文本与文类归属关系的多样性、取消文学独创性和文学本体的存在,从而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过程中,解构主义又认可了文类的存在。这种复杂矛盾的文类观揭示出解构主义的自我消解性。德里达解构主义在西方文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解构主义之眼来审视西方文类理论史,实质就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仅因逻各斯中心主义就试图彻底废弃文类范畴、文类等级、文类界限的做法无疑值得商榷。此类问题的存在,无不与解构主义过度张扬的非理性特征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理论将译者放到次要、从属的地位,认为译者是“仆人”,只不过是信息的隐形传播媒介,而解构主义是对“逻各斯”中心注意的反叛。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认为语言本质是不确定的、游移的和模糊的;文本并没有唯一的、一成不变的意义,它是无限开放的,每次解构都出新意,并且这种新意相互交织,互为文本。作者的观点与意义不是“神圣”的,而作者的地位也被推下神坛。翻译不再是对原文本的简单重复,而是原作的新生。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不再被视为从属于作者,而是具有创作力的个体。正是这种个体的特性造成同一版本著作的各种翻译版本的出现。《论语》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巨著,通过分析《论语》中对“君子”一词的多个翻译版本,笔者尝试解读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理论移植要考虑原发语境和移入语境,延异是德里达解构策略失误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在西方将其移植到翻译研究中来时,这个失误便构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而在其移入到中国翻译研究时,又产生了更大的失误。通过分析延异移植时所产生的缺失之处,可以看出延异究竟对翻译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并可以对翻译究竟需要怎样的形而上学这一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度历来为人津津乐道,它的精神内涵一直为中国文人所钦羡;而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恐怕再也没有比<红楼梦>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了,探究二者深层的内在关联因之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在这之前,或为零碎的片断,或作粗略的分析,还没有系统地将二者放到一起加以详细论述的文章,以贾宝玉为例,探讨<红楼梦>与魏晋文人精神风貌在追求个性自由这一特性上的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尼采、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后现代思想的前提,建构富有活力的后现代话语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构主义,因而需要梳理他们在一些共同论题上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关系,这是深入把握解构主义必须进入的领域.把德里达的"起源缺乏"与海德格尔对在场的论说相联系,可以看出德里达的这一思想是在与海德格尔持续展开批判性对话中来阐发的.海德格尔一方面解构了西方形而上学历史中的"在场"谬误,另一方面他要寻求早期希腊思想中的"在场"所具有的真理性.而在德里达看来,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补充和替换的结果.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历史,就是通过对起源之空缺的填补,而后展开其历史性.德里达将这样的起源与历史性放置到补充与延异构成的场域中,对于他来说,起源与历史性只能在"延异"中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使我们对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期西方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由于意在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意义是在延异中生成并撒播的,因而解构理论既与新批评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大相径庭,也与结构主义批评迥异其趣。从批评史的角度看,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改变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方法,启发人们重新认识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目的。  相似文献   
7.
德里达1966年在美国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充分展示了他的结构观和解构策略,这是其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奠基之作,它的影响渗透在各国人文科学领域中。演讲通过对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的批判,表明了德里达对结构和解构的基本立场:拆解固定中心的旧结构,用解构的策略将旧结构转换为差异游戏的新结构。德里达的解构策略是从内部拆解传统,它包括:一是反对意义僵化,借用旧概念的同时以双重表示、旧词新用等方式来进行概念重组;二是运用增补逻辑开发边缘因素的地位,模糊二元概念中的对立倾向,用游戏精神彻底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和重构新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德里达的两个术语“延异”和“播撒”在霍克斯小说中实现词汇、文本和意义的不确定性所起的作用,表明霍克斯与德里达在理论上的相似性;指出霍克斯在开放的后现代主义文本中玩弄语言游戏,创造了自我指涉性的、语言为主角的文本和具有不确定性的人物,同时也指出这样的作品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去重新审视和严肃思考文本中所描述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9.
以德里达历史认识论为视角探究其解构主义,通过以文本的“延异”解构传统、以解构的话语重申历史性、以“历史终结”的批判澄明历史的发展等三个维度解读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期揭示其所蕴含的历史性及其解构之维下的建构旨趣。德里达是在承认历史合法性的基础上,以历史客观性、真理性的“建构”为目的,以实现人类历史的“至善”为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Nicole Brossard的加拿大法语女性主义语篇及其女性主义英译文为例,探索解构影响下的翻译中的差异性问题。女性主义译者明确拒绝传统的忠实观及强调翻译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因而其译品被视为对主流翻译话语的挑战。女性主义翻译所基于的论点是:通过使用创新性翻译策略使女性主义译文成为源语篇的有意误译和延伸,女性主义翻译异于传统翻译,构成差异性而非派生。这一论点是值得质疑的。我们需要考察女性主义翻译如何不同于传统翻译。在分析的语篇中,女性主义翻译话语并不体现于实际的翻译实践中,所用到的异常翻译技巧只构成译文的次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