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情爱绿荫     
竖心旁 《女性天地》2012,(10):54-55
人的一生到底会有几次真爱?问:我最近遇到一个好男人,叫阿布。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房有车,长得也很高大帅气,重要的是,他对我非常好,百依百顺,呵护有加。不夸张地说,就像《非诚勿扰》里葛优对舒淇那样。我今年30岁了,也很想把这段感情定下来。可我就像片中的舒淇那样,总是无法忘记已经分手6年的前男友,我觉得我和前男友的那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一想到要交新的男朋友,让他成为  相似文献   
2.
几种主要性观念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性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性价值观念。由性本能论———性生育论———性情爱论———性娱乐论———性自我实现论,构成了人类性价值观念发展相互连接的链条,标志着全人类对性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和人们性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贺征 《社科纵横》2006,21(4):111-112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入手,着重就性本能、俄狄浦斯情结、幻想等方面探讨了他的文艺观,即文学、艺术创作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是从西方古典神学、哲学中关于“原型”、“理式”、“上帝形象”和列维-布留尔的“集体表象”等概念的误解中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弗洛伊德“疾患人格结构说”改头换面的照搬和照抄。因而其中不仅多处相互抵牾和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存在着不少错误观点。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危害性,对这种理论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叶兆言成名于西方思潮纷涌的80年代。弗洛伊德主义渗透于其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特色。以作品《去影》为例,俄底浦斯情节、性本能的心理动力和三重人格理论构成了作品的弗洛伊德主义。  相似文献   
7.
一、何为母性本能 摩罗<妇女解放不能以伤害母性为代价>(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一文提出的观点,有不少是我所不能接受的,不得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8.
在弗洛伊德理论的背景下,本文从超现实主义对源欲的理解入手,研究超现实主义摄影对性本能隐喻的理解与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众多20世纪莎士比亚传记中,伯吉斯的《莎士比亚传》在传材选择、移情和学术个性方面都明显地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性。作者撷取婚姻、爱情等素材,从性本能的视角透视莎士比亚的情感;作者对暴力的分析和描写,与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是作者自我情感在传主身上的投射;作者在传记中对语言、音乐和福斯塔夫精神的见解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伯吉斯怀着对莎士比亚的信仰,打破偶像崇拜观,从人性出发,追寻莎士比亚的一生,同时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
王德军 《江汉论坛》2007,42(4):55-59
人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人有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活动目的: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和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不同的活动目的体现出不同的自我生成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本能活动产生自在之我,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产生自为之我,超功利性的审美活动产生自由之我.从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经过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到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体现出人向本质自我的生成过程,以"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为特征的自由审美状态是人的终极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