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罪并罚原则是对一人所犯数罪进行合并处罚所依据的基本准则。纵观各国刑事立法的规定,数罪并罚原则有四,即: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和折衷原则。我国采取了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相似文献   
2.
异种自由刑数罪并罚是在原有数罪并罚规则基础之上,针对多样化的犯罪现象与司法适用而设置的规则。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异种自由刑并罚内容,吸收原则与并科原则各自蕴含着合理性依据。然而立足于整体数罪并罚的规则,此种规定却存在二者相互矛盾以及刑罚轻重的冲突,给理论研究与实践适用带来困扰。基于此,通过对域外异种自由刑数罪并罚规则的考察,借鉴其中折抵和限制加重原则的内容,提出我国异种自由刑并罚规则的改进建议:对有期徒刑和拘役刑的并罚采用综合折抵原则与限制加重原则的方式,而对有期徒刑、拘役刑和管制刑的并罚继续采用并科原则,从而更好地实现数罪并罚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它在我国刑法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理 ,具体体现在犯罪构成理论、共同犯罪理论和数罪并罚理论中  相似文献   
4.
论牵连犯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守才 《中州学刊》2002,2(5):180-182
牵连犯是罪数形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牵连犯的概念、构成条件及世界各国或地区对牵连犯在立法、司法和理论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传统意义上的牵连犯理论在当前我国刑法理论上及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挑战 ,并进而论述了未来我国牵连犯理论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从牵连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入手 ,对其价值取向略陈管见 ,以期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及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确罪侵犯的客体,诉讼的举证责任,数额巨大的标准及量刑罚的幅度,建立财产申报、登记制度等问题作学理性的讨论,意图阐明该罪侵犯的客体不仅包括国家公务活动的廉洁性,还包括法定说明巨额财产来源的规定,推动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登记制度的立法,促进建立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相似文献   
6.
7.
数罪并罚制度是刑罚具体适用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既是重要的刑法理论问题,也是刑事司法实践必然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关于数罪并罚适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司法实践中的漏罪不限于《刑法》第70条、第77条和第86条规定的情形,还存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发现的漏罪。发现犯罪的时间,与责任刑、预防刑的处断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分别评价说”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可能导致行为人承担办案部门怠于行使职权造成的不利后果。“审判监督程序说”缺乏刑事诉讼法依据,内在论证逻辑难以自圆其说。“数罪并罚说”契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存在法律依据。刑罚执行完毕以后发现的漏罪,仍有并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5):59-65
间谍罪在客观行为上并不需要和《反间谍法》关于间谍行为的规定作完全一致的理解。不管行为人是否履行加入手续,均不影响参加间谍组织的认定。同时,只要能从事实上确认其是从事间谍活动的组织或者间谍组织的代理人,即使尚未被国家安全部确认,也应当认定为间谍罪中的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针对间谍罪中主观"明知"判断上的困难,需要广泛搜集证据,科学运用推定的判断方法。在认定间谍罪时,要注意《反间谍法》关于"可以不予追究"的新规定。同时,如果行为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应当进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中强奸案件常常伴随有强制猥亵行为,但是司法部门及理论界往往以吸收犯予以定性,对强制猥亵行为不予评价,这种一概而论的做法是不妥当的。本文针对理论上的观点分歧和实践中定罪标准的模糊,提出强奸案件中的强制猥亵行为应该视情况独立评价的观点,以消除理论之争与实践之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