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0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4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297篇
社会学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意识是一种不为意识所知的特殊心理活动,在科学创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就无意识心理活动与科学创造的关系问题加以探讨,重点分析无意识的深隐性、可解性、偶现性的内在和谐以及三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三峡"谈局"     
三峡把歇后语叫“谈局”。谈局的名称从不见经传 ,却比歇后语更恰当。谈局把三峡方言方音利用到极致 ,达到了诙谐风趣的喜剧效果 ,它是民间作家公开进行的妙趣横生的口头文学创作 ,是有特色的三峡文化。它是野性的 ,也是文明的 ;是原始的 ,也是现代的 ,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列维·施特劳斯在神话人类学分析中所建构的“拟语言结构”思想 ,界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语言理论之间 ,又对二者有所补益。它不仅表明列维·施特劳斯对于人类思维与社会行为特征之间互动关系的思索 ,也体现了西方现代美学在语言本质论方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交互进行、互补并融为一体的过程,其中非逻辑因素在艺术设计思维中表现得更活跃.直觉和灵感都是非逻辑思维,它与无意识一起共同构成了人完整的创造性认知结构.非逻辑因素具有非逻辑性、创造性、不自觉性、突发性、瞬时性和非语言性等特征.理解并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艺术设计工作者扩展创造性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巫文化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已经由一种古远的民间信仰转变为文化集体无意识,深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髓与血肉里。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先生就探讨过商周时期的巫术,而80年代以来,萧兵等学者讨论楚辞与上古巫术思维的论作,也令人印象弥深。近年来,作为神秘文化核心的巫文化,在戏剧、诗歌、绘画、雕塑等诸多艺术种类的审美生成探讨中,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关于文学与巫文化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学者也已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这…  相似文献   
6.
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以新殖民主义的面貌呈现,而新殖民主义的精神内核就是汉学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文化无意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世界范围的文化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为殖民无意识及其变体。文化无意识是阻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健康交流的无形障碍,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代表作品之一,其经典意义不言而喻。基于经典作品内涵的再阐释性,存在主义为读者解读路遥及其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路遥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在具体文本创作中,都不难发现其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与精神契合。《平凡的世界》虽展现出了存在主义元素,但并不意味路遥就是存在主义者。路遥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意蕴是无意识的,它更多的是与中国本土结合后生成的独特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代表着萧红对人生、命运以及这个世界全部的情感与理解,这是萧红在有生之年与这个世界所作的一次最彻底的对话。因为这部作品承载了作家的寂寞与热情,饱含着作家的忧伤和希望,在被弃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中表达着萧红对美好和爱的憧憬与渴望。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容模式又充满着人类的共同情结,诉说着人类不变的美丽梦想和对"此在"的苦痛的抗争。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0.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