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鲁迅讲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一科学的论断 ,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文化时 ,也曾批判道教中存在糟粕 ,但并没有完全否定道教 ;也并未从道教文化中“悟”出一个“食人民族”的结论。另外 ,还可从鲁迅先生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与迷信应严格区分 ,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客观的社会根源 ,反对盲目主张消灭中国宗教(包括道教 ) ,宗教属于精神信仰 ,反对诽谤“龙”图腾等观点中 ,看出鲁迅对中国道教的认识是有其宗教观作理论基础的 ,是十分深刻的。因此 ,我们不应贬低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熹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本论为核心,形成精密的哲学体系。但朱熹之理却有诸多混同概念,主要有太极即理、道即理、仁即理、性即理等,形成朱熹理学独特的思想造型。朱熹理本论的思想渊源,从派属来看,主要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从师承来看,则与周敦颐、二程、张载等有关。其理论实质则是以伦理纲常为最高原则。其错谬之误主要有:多种概念的混同,暴露了其理本论的根柢弱势;以"理"为"道",实为多余与浪费;"理"唯性无实,难为本体之用;以纲常为本体实为错谬;理气各有偏颇,均不可为本体等。结论是:朱熹之理不仅是哲学概念混同,更是其理非实而不可堪任本体之用。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在学术界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也有的认为这是对道教的否定。文章认为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影响力是广泛和深远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个判断是有事实依据的。从鲁迅的文章和言论中,随处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痕迹,所以鲁迅与道家思想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相似文献   
6.
一心为公的人,总是形象地把人民群众喻为"大地"和"母亲"。这一恰如其分的"大地说",形象地道出了人民公仆与人民群众的根叶关系、鱼水关系。古人云:"根柢磐深,枝叶峻茂"。指植物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几十年来,共产党人一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堪克罗齐语言学和索绪尔语言学这两种在致思方式上大相径庭的语言学,指出克罗齐语言学以"言语"为重心,以"诗意"为折向,以"心灵"为根柢,并借此以一种抗争的姿态参与着对时代精神的重新抉择.文章认为,这些都提供了某种可望矫正索绪尔语言学之偏颇的灵慧.  相似文献   
8.
在大礼议中,杨慎谨守“程颐、朱熹之说”,冒死进谏,其壮行不仅出于对程朱学理的认可,还关乎儒家“君子”“气节”话语,更富于儒家“得君行道”的政治文化意涵。在三十余载的滇云贬戍生涯中,杨慎的身份认同由朝中大夫转变为地方儒士,从解除地方叛乱到为民请命,从记录民瘼到阐扬儒家文化,杨慎多渠道践行着儒家“三不朽”的价值追求。综观杨慎一生学行,无论是在朝持道抗节,还是在野弘道担纲,皆根源于思想上对儒学的深切认同,切实践履着“日新德业,当自心力中来”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9.
晚明以降,党社一体化成为政治和文学领域内一个特殊的现象.究其根柢乃在于学术领域内,王学左派摒弃传统的五伦关系秩序,尤重群己关系中朋友论的阐释;继至东林学派,发展为联类友朋、究明学术、治世救时的天下观.文人社团争相效仿,形成前所未有的党社交叉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就是传统与现代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二分法认为,传统与现代化不可调和,要现代化就必须消灭传统,传统消灭越多则越现代化,彻底的现代化就是根本消灭传统.但是,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和现代化研究的深化表明: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考察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后得出结论:非西方国家其实是更加现代化,而更少西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