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须社是19世纪20年代末流寓天津的清朝遗民结成的著名词社,由郭则沄主持.须社词侣将须社与宋遗民诗社“汐社”联系,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其成为民国之“汐社”的直接原因是北洋政府的灭亡.须社在词学旨趣上推尊南宋词,以朱祖谋与郑文焯为导师,其创作典型体现了遗民文人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听水斋词>是陈宝琛晚年的作品,其中词作多为哀吟之调、悲苦之音,传达出词人易代之后的感慨,代表了清遗民在民国时期的主流情感.在艺术特点上,<听水斋词>重质,而缺少谐婉之情致.陈宝琛的词反映了民国清遗民的内心世界,对研究民初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同光体词人群体的形成得益于亲缘、地缘、学缘、业缘、宦缘等五种缘分的交织,清遗民群体寓居沪上组织诗词唱和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效益。该群体呈现出活跃时间跨度大、成员众多、身份复杂且词学活动社团化、刊物化的特征。词学主张由早期推崇梦窗彊邨、工于词艺转变为崇尚苏辛、以词纪史,创作上由独自哀吟转为家国之叹。同光体词人群体是一个由清遗民及中华民国高校教授为主体、松散的业余性词人群体,并未形成特定的词学流派。  相似文献   
4.
5.
孙爱霞 《理论界》2009,(7):113-114
民国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矛盾,既有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又有中华民族与外族之间的矛盾.清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对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认识较为统一,即泯"夷夏之辨"、消华夷大防.而对入侵中国的民族,尤其对日本民族,清遗民的认识较为复杂,继而表现出多样的民族立场.  相似文献   
6.
“华夷之辨”是儒家文化核心观念,有种族之分和文化德性之分。清末满汉对立思潮崛起,强调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辛亥鼎革后,清遗民一方面反对这种基于种族之分的“华夷之辨”,从文化德性之分的角度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并且从金、元等历史资源中寻求支撑;另一方面,他们强调“君臣大义”的绝对性。与此同时,他们将民国后国内外的混乱皆归咎于西学,认为让世界久安之道必然还是“莫备于周孔”的中学,至此在他们视野中,中西夷夏地位逆转。清遗民的“华夷之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合二为一的道德主义论述,虽然其与具体的历史语境已然“错置”,但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还是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国取代满清之后,隐居不仕是大部分清遗民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然而这些隐居不仕之清遗民的生存状态又不尽相同:他们或以著述修纂为事,通过汇编前朝遗民资料,达至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或结社唱和以自遣,在气类相投中寻求慰藉,坚定遁隐之志;或托身释道以应世交,借缁衣道冠寓其“高洁”之志。这些不尽相同的生存状态背后隐藏着清遗民不同的心态,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清遗民虽然退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地带,但并非绝对游离于社会之外。在其传统绅士人格作用下,清遗民关心民众生计,积极参与民初各地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捐助地方教育及修葺乡祠庙宇、赈济灾害及救济贫民、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及维护地方安定等方式,其公益活动惠及众多民众,对解决民初社会民生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秩序贡献良多。清遗民的社会公益活动因受社会环境影响而颇具近代色彩,体现了这一传统士人群体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自身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对于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革命,不同时空的不同群体曾表达过不同的认识与评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清遗民,因其利益受损、与革命党人相异的政治立场及持守旧的政治伦理,故对清王朝的灭亡抱终天之憾,而对革命党的主张和作为,以及民国初年的社会变迁,则坚持否定意见。但他们对清廷覆灭的反思,及对民初乱象的分析,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构成了辛亥革命记忆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与此前历代遗民相比,清遗民研究蕴涵更丰富的内涵,但却一直受到史学界的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新思潮的出现,清遗民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目前的清遗民群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空间"、"心态"、"政治"与"文化"等主题展开,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文章提出应加强整体分析、实态研究和探讨清遗民群体的文化和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