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1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滑稽模仿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滑稽模仿能否被认定为合理使用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建议将一定的滑稽模仿纳入合理使用的范畴,在具体认定时,综合考虑四个要素:使用的目的和性质、原作的性质,使用的数量、对原作价值和市场的影响.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关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所展示的魏晋人物 ,以其机智的词锋、超越的心态和怪诞的行为 ,为此书融入诸多笑话因素 ,给人以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其笑话类型包括 :诉诸语言的幽默型和见诸行动的滑稽型两类。纂集体、类型化、文人性和写实性是《世说新语》作为笑话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2,(16):40-43
一汉武帝刘彻爱说大话,就有人给他说大话。他刚即位,下了一道求才诏,宣称要超常规地提升他们,一下子四面八方给他上书自卖自夸的人以千数。这其中有一个滑稽大王,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俳谐文指文人创作的内容诙谐滑稽的作品,包括赋、杂文等文体,主要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诙谐滑稽风格的作品早在先秦就已形成,主要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直至汉魏六朝时期,在人才学术兴盛的环境下,诙谐滑稽风格得以在文人中流行,形成了文体不一的俳谐文。本文拟从愚弄、以物喻人以及讽刺模仿三种产生滑稽的方式探讨汉魏六朝俳谐文滑稽。  相似文献   
5.
李梅 《中华魂》2014,(24):48-48
由于张勋复辟闹剧的折腾,本来就不安定的社会更加动荡,名存实亡的政府,怪事更是层出不穷,让人们每每想起,都捧腹不禁,笑出眼泪也笑掉大牙。  相似文献   
6.
果戈理与鲁迅在早期作品与创作生涯的发展中,具有高度同构型与相对相似性.两位作家在俄、中两篇《狂人日记》生成之前,已经各自继承了两国传统文学遗产中早已具备的共通性——对“黑暗世界”里种种精神现象所展现的兴趣、观察与探讨.两位作家文学知识生成的背景与发展阶段中,对于所谓的“黑暗意识”、“黑暗闸门”与“小传统”的喜爱,确立未来作品中对于异类、异端与异化的接受与关注.在早期作品中,两位作家连结了原始、黑暗与疯狂,在手法上选择了滑稽感与笑,展现其衍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藉由这些来自黑暗世界的非理性与精神现象,展现了远比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中道德性说教更具力量与份量的效果,更能颠覆所谓西化的文明.两位作家的早期作品在赞扬原始的狂欢性质之余,并不产生低级的、卑俗的“滑稽的毛病”,反而吊诡地提升悲喜剧的美学特质,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
以太行山文书中清朝和民国时期两种典型“刘二姐”唱本为例,分别考释了两种版本的历史年代信息.大量相关地方文化资料表明,“刘二姐现象”具有从明中叶到现代的历史悠久性、从南方到北方大面积流行的地域广泛性及其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典型性,“刘二姐现象”具有历史文化标本意义及其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首次提出太行山文书中的“刘二姐现象”这一独特历史文化概念,阐释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学界虽然有关于滑稽模仿作品及其著作权侵权的研究,但遗憾的是法律并没有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一套规则去指导司法实践。论文通过探讨滑稽模仿作品的合法性基础,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美学中,对滑稽、幽默理论的研究角度经历了从社会功能论到实践论的转变过程。滑稽和幽默诞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而且是人类特有的审美现象。只有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才可能更有效地揭示出这两个范畴的本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凤仙 《齐鲁学刊》2012,(5):141-144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