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21篇
综合类   309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到天竺山游玩,看到两片玲珑巧石,甚是喜爱,便拾回家中欣赏。后来竟闭门思过,悔不该拾回两片本属当地特产的巧石,惭愧不已,如坐针毡,不仅把两片巧石归还给公家,还提笔写下了自省诗句“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  相似文献   
2.
源于老庄思想的自足、闲适心态 ,是晚年白居易之所以能在洛阳实现身心自然合一的“中隐”生活的心理基础。因为自足 ,才会身心闲适 ,适又以闲为前提条件。其闲适诗中失落了表现社会责任的儒家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长庆二年到四年白居易任职杭州期间的概况做简要论述,虽然关注的时间跨度很小,但这是白居易后期思想和生活重心的转折之处,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完整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诗歌理论,并从历史的角度做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4.
诗意清明     
海燕 《山西老年》2014,(4):53-53
又至清明,凭吊故人、遥寄哀思,悲戚戚,意绵绵,泪涟涟,无限情思满心田!唐朝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诗歌文本的特点是自注非常多,这些自注中的绝大部分出自白居易本人之手并无疑问。其中一些曾经引起学者们怀疑的自注,如关于"唐书"的理解问题、"鶗鴂"的音注问题和"半月之间四人死"与相关史实的乖违问题,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未必是后人的篡改和妄增。这些自注的真实性,也从侧面证明了白居易诗歌文本保存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呈现诸君面前的是不同于我的所有著作,偏于感性的随笔的文集。无以名之,姑且以“指月”二字塞责。自从追随张岂之先生和诸前辈步入学术圣殿,迄今也二十余年了。抚今追昔,顿然记起白居易的诗句:“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便始休”的诗句。然而思维好像停留在过去,皮囊却改变了颜色。昨天还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转瞬之间便经历了天(干)地(支)的旋转,被学生称为“可爱的老人”了。原本平静的心也难免升起“人生苦短”的感喟。  相似文献   
7.
同样经历贬谪、从挫折中寻求超脱之道、追求素朴闲适的生活,苏轼将白居易视作自己的精神导师之一。白、苏二人都爱茶,苏之咏茶诗继承了白诗的表现内容及艺术特色。苏接受白将茶与酒并言比较的写法,认为茶是闲适生活的象征,并改造白种植松树及其他植物的诗作为种茶诗,表现自己的政治追求。相较白诗,苏之咏茶诗丰富了茶作为文学意象的艺术内涵:突出咏茶诗的动态性,用更细致的语言绘茶,将茶与诗人自我的关系紧密化。  相似文献   
8.
盛世回忆在唐宪宗朝具有政治符号的作用:宪宗即位之初,李绛等人凭借盛世回忆与唐宪宗产生政治默契,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其文学表现;元和初年,谏官政治不断走向高潮,《新乐府》即是该阶段的文学产物;元和后期,随着宪宗对崔群等人的情感疏离,盛世回忆作为政治权力的功能减弱,盛世回忆因之转化成了个人感伤的作品,即白居易的《江南遇天宝乐叟》。从回忆、权力、文学三者关系,可以重新梳理白居易诗歌李杨故事的主题之变,进一步考察白居易拔擢、被贬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日本思想史与文学史上狂言绮语观盛行时期的《源氏物语》,深受中国文学,尤其是<白氏文集>的影响.紫式部的物语论与白居易的狂言绮语观有着难以割离的渊源关系,两者都针对文学被指斥为"妄言"或"虚言"的压力,极力为文学"真"的意义及文学的特殊价值辩护,从而维护文学创作行为的正当性.围绕《源氏物语》而展开的关于"紫式部堕地狱说"与"紫式部观音化身说"的论争,是狂言绮语观同一种构思的两个极端.从某种角度上说,狂言绮语观的受容史与《源氏物语》的批评史互为表里,从而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狂言绮语"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日本康保元年(964)起,"狂言绮语观"逐渐成为平安中晚期的重要文艺思潮,进而发展成为中世文艺思潮的主流,在近世和近代也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狂言绮语观"源于中国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839)和《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840).在这里,白居易在反省自己那些有违于儒教传统和佛教戒律的"狂言绮语"的同时,又以"世俗文字之业"和"狂言绮语之过"可转为"赞佛乘之因,转法轮之缘"的本愿,肯定了"狂言绮语"的存在价值."狂言绮语"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风格,盛行于中国唐代中晚期.以纵情声色为表象的唐代新风尚的形成,将一种推到极致的"自然"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南宗禅的盛行,提倡"以染为净"和"大染欲"的密宗的兴起,可被视作"狂言绮语"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