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必须遵循正确的方法论原则,也就是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尤其要注重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总结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上,注意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资本主义化"的原则区别;在理论上,注意把握"老祖宗不能丢"和"思想僵化"的原则区别;在情感上,注意把握"怀念过去"和"回到过去"的原则区别.  相似文献   
2.
《老人世界》2008,(10):18-20
公元1369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下了两遒圣旨.敕封大臣王美为忠武校尉。管军千户。600多年过去了,王美的后人已达数千人,当年的家传圣旨也成了珍贵文物。为了一睹圣旨的风采.王美的后人频起纷争。2007年12月5日,王仁柏、王仁林等9名王美后人将同为王美后人的王义兴、王义生等四兄弟告上法庭,请求行使王美后人对圣旨的共有权和观赏权,从而拉开了全国首例观赏权官司的序簿。  相似文献   
3.
从幼儿接受最初的"母语"开始,祖宗言便成为一种蕴含着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机体."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很大意义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敬仰和保护.只有在浓厚文化氛围中长期得到浸润滋养,才会获得这种抗体,并作出本能反应.  相似文献   
4.
萨满教是满族主要的宗教信仰 ,清代满族举行祭祀神杆活动 ,是萨满教信仰的突出标志。关于神杆所祭之神众说纷纭 ,近年又有“祭天”和“祭乌鹊”两说。其实 ,通过堂子祭神的演变与满族起源传说及结合对与满族关系密切的赫哲族习俗的考察 ,可以认定祭祀神杆即是祭祖。  相似文献   
5.
严奇岩 《天府新论》2007,(2):126-13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以四川客家话为例,考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历史与现状,不难看出其文化内涵:体现了客家人对自己语言的文化自觉和祖先崇拜观念。“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反映了客家方言的文化功能,即情感功能、文化传递功能和族群认同功能。客家语言态度上存在两个极端,体现了语言沟通与语言保护的矛盾。四川客家在处理好这一矛盾关系中有成功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祖宗、祖神以及祖宗崇拜的起源与鬼神观念的产生和生殖崇拜的发生之关系入手,论述了祖宗祭祀的文化构成。并着重探讨了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与本质,指出祭祀的情感要求是恭敬虔诚,祭祀的典礼节仪要求是等级秩序和差别规范,祭祀的功利目的是重生养身。  相似文献   
7.
宋代丁所生母忧虽较之嫡母在服制上有所区别,但丁忧官员仍需解官持心丧三年。李定被荐入京之后,因奏对称旨而为神宗所拔擢,其"匿丧"事件在此时出现有一定巧合。在仇氏是否为李定所生母尚且不明的情况下,御史即弹劾李定匿丧,进而指责王安石庇护其匿丧的行为,最后"匿丧"事件因李定改官而沉寂,其实质是让李定远离权力的中心和神宗的视野。同时,从皇帝对与青苗法意见不同官员的态度、李定任官的变化及其"匿丧"事件的处理来看,此"匿丧"事件实际上是皇帝个人权力运行与朝臣恪守"祖宗法"的博弈,二者相互制约,推动着宋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4,(7):12-18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称家诫、家范、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09,(7):49-51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相似文献   
10.
族谱之所以被视"无形的祖宗言",是因为其背后隐含有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印证客家民系大迁徙的历史路线,更揭示出这个民系的精神承传。既往关于族谱真伪的争论,每每忽略了其所能揭示出的历史深度、思想内容,以及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只有超越这一樊篱,对族谱的研究方能有真正的拓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