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纪年可由《史记.鲁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所见的鲁国纪年上溯到西周初年。推求西周王年,现存鲁国纪年仍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以鲁国纪年与西周王年贯通考证,可为西周史及鲁国史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而可信的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3.
今本《竹书纪年》纂辑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富祥 《文史哲》2007,(2):22-46
今本《竹书纪年》的原本出于唐代,是开元间整理国家藏书时,由当时所保存的古本《竹书纪年》不完本及历来所积存的一些附录性注释资料,统加整理、改编和增补而纂辑成书的。其年历主要依据僧一行的《大衍历》推排确定,并加入了干支纪年。此即《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竹书纪年》14卷本,而全书实未有定稿。宋代尚存此本,南宋乾道间编制的《中兴馆阁书目》著录为《竹书》,而已复有残缺。驯至明代,整理者合并其卷次,又将原本的附录材料散入本文之下,遂成今本《竹书纪年》2卷。今本的史料多有增改,年代亦多有错误,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条目还是承古本《纪年》而来的,且并未完全突破古本原载的夏、商、西周年代框架,因此在古史研究和上古年代学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5.
由清华简《系年》论《纪年》的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简《系年》已经收入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二辑发表了[1],在我个人接触这珍贵竹简的过程中,最早看到的少数简的摹本中就有《系年》里的一支,当时虽不知是什么样的典籍,但读出  相似文献   
6.
张富祥 《文史哲》2013,(1):22-38,165
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滥觞于史前,历经夏、商、西周几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春秋战国之际已充分具备后来所习称的汉民族持续发展的各种内在要素和机制。与此相适应的是,以部族史观为基础的华夏史观亦逐渐整合而上升为先秦历史学术的主导意识。"华夏"概念源起于"虞夏",为先秦学者追述和重构华夏史的变称;《尚书》是华夏史观成熟的标志,其核心价值集中指向政治上、文化上的"大一统"观念和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为中国上古思想史的支柱。略具雏型的通史著作《世本》和《竹书纪年》,综合反映出华夏史观的展开与早期华夏史学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已由上海中西书局于2011年12月出版,这是先秦史研究和简帛研究界的一大盛事。此书整理工作严谨认真,图版精美,释文准确,注释要而不繁,堪称典范。但百密难免一疏,有一些地方也还值得讨论。现略陈一二,请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8.
竹书纪年》所述"五帝"、"三王"史,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一是重视构筑历史的时间及空间组成。二是重视描述这一时期的权力争夺,尤其是贯穿于其中的政治阴谋。三是大量记载王朝中央与周边其他民族(或部族)的和、战关系。《竹书纪年》的这些历史关注,是战国时期各种"现实"关注在历史叙述领域的延伸。战国时期历史叙述的成熟,伴随着历史知识的"再造"。分析这一"再造"过程中出现的"话语事件",对于估量战国史学文献的史料价值,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内容涉及"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的许多重大史事,除可与《春秋》经传、《史记》、《竹书纪年》等相对比外,许多地方还可与青铜器铭文相互参证,给人许多新知。如李学勤先生已撰文重点指出《系年》简文可与大保簋(《殷  相似文献   
10.
张富祥 《文史哲》2006,(3):19-30
当下古史年代学研究可行的路径,仍应是在古文献“文本”的基础上多方联络和考证,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能够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夏商周断代工程不由此途,而将主要精力放到非文字史料的调查和取证上,所得结果大都不可据。工程所提倡的多学科方法带有泛科学化的倾向,由此导致年代学论证上的一系列失误。这些失误表明,作为工程的指导理念,“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以及“超越疑古,走出迷茫”的提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