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27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试图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对殷商的原初史料进行解读。近年来在殷墟以外的周原,陆续发现了原初史的甲骨文新资料,这些实证表明:原本落后的周族始祖,并未延续夏族独自发明的特有的文字系统(迄今考古学未能证实其实际存在),而是继承、使用了敌对的殷商王国的文字——甲骨文。20世纪我国考古学诞生之后,在古文献学传统的记载中,尧舜禹、夏王朝是"文献学存在"的;然而在考古学的意义上,偃师二里头文化仍不能验证"夏王朝"的"考古学存在"即历史真实存在。今后我们还应坚持强调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原初史提供更多的、合乎科学思维的考古数据,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坚实基础。该文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来解读殷商世系和天干十日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化发展的,考古学要探索这一规律就必须在进化观的指导思想下科学、全面地进行研究工作.文章概述了近代以来考古学的产生、发展与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密切关系,分析了进化论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如何在方法论和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利用民族志资料为考古学理论提供论据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以来,主体问题始终是现代哲学最为核心的问题。但是,从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开始,主体已经声名狼藉,主体哲学的范式被视为陈腐过时了,传统的主体之争已经没有意义,无论语言是第一位,或者自我意识的个体优先,这两个范式中的任何一个都凸现和遮蔽着什么,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或者寻找一种介于这两种范式之间的思路倒是可能的,如米歇尔福柯之路。  相似文献   
4.
试论"话语"一词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话语”一词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有诸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我们不能给“话语”下一 个属加种差的定义,然而我们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梳理“话语”一词的各种用法,并在福柯 知识考古学与权力系谱学的基础上对这个词作出概念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据《宝鸡日报》2005年2月16日报道,文物考古专家对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遗址出土甲骨的整理研究获重大进展。考古队在周公庙遗址范围内共发现卜甲760余片,其中有刻辞者有8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文字410字,考古队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卜骨进行了为期半年多的清理、拼对、缀合、照相。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并聘请国内著名古文字专家前来帮助辨认。现已将760多片卜甲拼对、缀合为500多片,经拼对缀合后发现有刻辞者99片,可辨识的文字达到495字。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考古发掘的史前墓葬材料作了初步阐述和分析,说明石河子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石河子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并深受影响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20世纪60年代末的著述《知识考古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话语"的概念探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推广的"世界遗产"运动在40年的多层次实践中也改造并形塑了国际与国内层面上带有异质性及历史化的"文化遗产话语"。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这一"话语"视角对理解与反思"文化遗产"话语在国际、国内语境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9.
10.
由于考古学产生约两百年来一直被定义为研究“物质遗存”,同时又缺乏探讨遗迹、器物纹饰内涵的理论与方法,导致考古学在基本理论、方法上与其目标追求长期陷入困境与悖论,而浩如烟海的纹饰及一些遗迹的内涵始终处于考古学的边缘不得解读。故基本教义的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提出“全考古学”概念,主张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文化遗存”,同时将考古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田野考古”及资料整理;第二阶段“室内考古”即读懂材料;第三阶段,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全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是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式的;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和支持“全考古学”研究。董婕、朱成杰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正是“全考古学”第二阶段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