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金朝官僚等级制度,现存史籍记载并不清晰,前人研究也不多。这一问题,可从官员俸禄、致仕待遇、官员服饰、封赠与门荫、墓葬和谥号、官员仪从等几个角度来分析。金朝官员俸禄的发放标准,在海陵王时期前后经历了由以散官品级为依据转为以职事官品级为依据的过程;官员致仕后待遇的确定,所依据的标准是职事官品级和任职时间;在影响官员服饰等级的因素中,职事官品级无疑是最重要的;官员得以封赠父祖和门荫子孙的主要标准是散官品级,职事官品级则发挥了调节性作用;官员去世后的墓葬规格是依照其散官品级来确定的,谥号有无则是由职事官品级来决定的;官员仪从配给的标准为职事官品级。总体而言,金朝官员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应是职事官品级。  相似文献   
2.
贞元十二年(796),德宗创立了神策中尉统领神策军制度.此后,神策中尉在名分上和职权上均成为神策军的最高统帅.神策中尉乃一个特殊称号,属于使职,又具有职事官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宦官迁转为神策中尉的过程是唐代官僚系统迁转序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4.
袭古性是古代宫名的一大特点。古代官名的沿袭一方面破坏了官名与职事之间最初的循名而知其职的关系,出现了“同职异名”和“同名异职”的复杂现象,另一方面却给古汉语以及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清代的候补文官是指有官职而无实缺、以署缺和差使的形式从事各项临时性、差遣性事务的在册官员。清朝中期以后,文职官员候补现象非常普遍。候补文官群体的基本特征有从属官僚阶层、有官而无位或者有官而无缺、政治的边缘角色、职事庞杂、临时而不专一、强烈的社会人格和行为依附色彩等。对于不断涌现的新事务,晚清政府并没有对原有体制进行主动和积极的调整和改革,只能在经制外建立临时机构来负责具体的管理或经营,从而使大量的候补文官都在非经制机构中讨生活,这样就大大加速了这些行政官僚的职业分化和职业多元化。候补文官群体是近代各类群体中职业分化比较早、比较集中和职业较多样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丁忧"一词由谁首创,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作为一个词汇,"丁忧"最早见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那么,古人为什么把居丧守制称为"丁忧"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又是"忧"呢?据《尔雅·释诂》:"丁,当也。"  相似文献   
7.
官名不仅是职务的指代,也是称谓的一种。古代官名用于称谓的现象很多、特别是唐宋以来。不过利用官名称呼的不一定就是担任官职的,这就是常说的僭称。古代官名与称谓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古代官名有的演变为一般的称谓;另一方面,有的一般称谓语在一定的场合则又反过来成为宫廷和官员之间的特定称呼。  相似文献   
8.
与禅门清规相应,禅宗有一套完整的称谓系统。文章以杨亿《古清规序》、宗赜《禅苑清规》和德辉《敕修百丈清规》为主要考察对象,对禅宗职事称谓及其流变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禅宗职事称谓既折射出早期丛林内部上下平等、共助和谐的融洽关系,也体现出僧团内部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反映了禅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上古男女社会分工塑造了女子家庭妇女形象,父权社会的形成模塑了“女主内”的社会观念,与此相应产生的是女子无与家政和国政等外事观念。在妇女无与外事观和女祸观的影响下,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女祸观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萌发到最终定型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卢中阳 《殷都学刊》2013,34(1):31-37
家族以职事名为族徽,不仅是家族间相互区别的标志,更反映了某些家族世代从事的劳役.本文结合族徽的功能,对族徽与家族职事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族徽中家族职事的认定,对于丰富族徽性质的认识和了解商周时期的剥削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