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受中国文化时的审美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创造新质的选择机制,从他的旅行记中得到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阳春集>就其写作数量、艺术水准、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超越南唐时代的,它应该是柳永之后、晏欧之前时代的产物.正中体形成历程全然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阳春集>中出现的地名风物与冯延巳身世及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不相符,如冯词中出现的"芭蕉"等物象即与其身世不符,咏梅词<鹊踏枝>则改窜自宋人杜安世之<蝶恋花>.由陈世修编订的<阳春集>很可能是一部伪作,其词作来源应与杜安世的<寿域词>有关.  相似文献   
3.
日本俳句在宽文至元禄年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发展,总是和这一时期的俳坛大师松尾芭蕉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芭蕉在前人俳论基础上,潜心钻研,大胆创新,为俳句振兴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俳圣”。本文分析了芭蕉在振兴作句的过程中禅宗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苗族伴郎文化解读——以云南省富民县芭蕉箐村婚礼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婚礼中,伴郎的选择有着特殊的条件和社会基础,伴郎在苗族婚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文化的加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外来民族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苗族婚礼中的伴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迁。也正是在文化的传统传承及其现代演变中,芭蕉箐苗族形成了自身富有特色的伴郎文化。  相似文献   
5.
6.
封国光 《老友》2008,(3):57-57
取野生草药玉簪25克、威灵仙10克、八厘麻10克。粉碎后均匀混合一起。每次取混合药粉3克放入小瓷碗中,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入适量食用白醋调湿药粉,再滴入适量蜂蜜调和,越稠黏越好,取芭蕉叶剪巴掌大一块,用毛巾擦干水,将调好的药糊均匀铺于芭蕉叶上,然后敷于  相似文献   
7.
不易流行论     
日本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所提倡的俳谐理念"不易流行",实际上是在讲求俳谐的风体.松尾芭蕉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理所当然会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庄子、易学、儒教、宋学等等思想的影响.该文认为"不易"与"流行"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通过宇宙构造、人体姿态以及阴阳二气等观念来阐释松尾芭蕉俳谐理念的精神实质,强调"不易"与"流行"是松尾芭蕉俳谐创作的特征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8.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松尾芭蕉创作风格的详细描述,说明芭蕉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同时也指出,在芭蕉的俳句中,流印着中国诗歌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松尾芭蕉和他的门人以俳谐革新为目标,把汉诗的构思和手法引用到俳句中,以寻求不同于传统和歌以及连歌调的新的俳谐风韵.在元禄俳坛里创作出以情景交融为基调的"景气"之句,从而体现出以直观浅露为趣旨的"轻淡"意向.在摈弃"厚重"、逼近"真境"的探索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异国情调的高雅品味.  相似文献   
10.
"寂"(さび,sabi)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谐(haikayi)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在日本古典俳谐论中的"寂"论及松尾芭蕉等人的俳谐创作中,"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第一是听觉上的"寂之声";第二是视觉上的"寂之色";第三是精神内涵上的"寂之心"。"寂之心"中又包含了"虚与实"、"雅与俗"、"老与少"、"不易与流行"四对范畴。"寂"体现于具体的俳谐创作中则是"寂之姿",是一种摇曳飘忽、余情余韵的"枝折"(しおり,shiori)乃至"细柔"(ほそみ,hosomi)之美,由此,"寂"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