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37-243
最近十多年关于"父子互隐"的论战一度波及苏格拉底。一方认为苏格拉底主张子为父隐,另一方认为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双方针锋相对,都指对方误读了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通过对《游叙弗伦篇》的解读和相关资料的考证,可以发现,苏格拉底的确质疑游叙弗伦告父杀人,但他质疑游叙弗伦的原因并非因为主张子为父隐,而是因为不能确定游叙弗伦的父亲是否犯有杀人罪,不能断定游叙弗伦告父杀人是否虔敬。《游叙弗伦篇》既未断言苏格拉底赞同子告父罪,也未显示他主张子为父隐。  相似文献   
2.
孔子说的“父子相隐”之“隐”系沉默不言之义,“直”指明辨是非,“直躬”指明辨是非、品行刚正,“直在其中”指有“明辨是非”的成分。告亲的行为具有内在的道德缺陷,这涉及对亲属的伤害与家庭良心的匮乏。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也认为告父并非“虔敬”,这种不虔敬性来自告父行为的自身具有非正义属性。不做不利于自己亲属的举告而知情沉默,道德与法律当予之以谅解或宽容,从而不强制或鼓励以直接伤害亲属来实现社会正义及道德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林桂榛先生发表在本刊第四期的商榷文章《苏格拉底对"予告父"表示赞赏吗?》一文的回应.笔者指出.将儒家的"互隐"解释为"沉默不言"是说不通的,而亲亲相隐"作为经典叙述"、"作为制度叙述"和"作为人性叙述"也决没有林先生所说的那种"区隔";苏格拉底赞成"子告父"是因为它本身的"公正",而不是因为游叙弗伦为它提供的虚假的"虔诚"这一根据.林先生对我的指责要么没有击中目标,要么击中了他自己.  相似文献   
4.
张缨 《唐都学刊》2002,18(1):96-99
英国 19世纪的桂冠诗人华滋华斯 (WilliamWordsworth)与我国散文家匡燮在创作思维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着重探索了他们在灵性空间的共同感受 ,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他们思维的契合点 ,初步探索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时光长河之上的灵魂相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缨 《唐都学刊》2004,20(1):139-141
英国 19世纪的桂冠诗人华滋华斯 (WilliamWordsworth)与散文家匡燮在创作思维中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在灵性空间的共同感受 ,在时空意识和生命观念两个层面展示了他们思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虔敬与苏格拉底审判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必然性.古希腊城邦的政教合一,既决定了作为德性的虔敬与正义的二重性,也决定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复杂性质:它既是一种政治审判,也是一种宗教审判,而不是以宗教名义发起的单纯的政治审判,或仅由信仰动机而引发的宗教审判.  相似文献   
7.
"虔敬是因其虔敬而为神所爱,还是因其为神所爱而虔敬?"或者说度敬是由神的爱所造成的,还是神自身的爱是由虔敬的内在本性所引起的?这是柏拉图在<游叙弗伦篇>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伦理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个提问解读出三个层面的伦理问题:事物是否具有独立于外在价值的内在价值?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能否同时发生?上帝的"全能"与"全善"之间以及人类的"信仰"与"理性"之间能否得到调解?  相似文献   
8.
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讲述了一个城邦起源的神话,说宙斯为了免于人类的灭亡,赠予了人类政治的技艺,也就是美德,它包括正义、审慎。但后来普罗泰戈拉又反复提起虔敬[1]这种美德,认为虔敬也是政治技艺之一。虔敬本是人和神之间的事,而城邦恰恰是横在中间插一脚的,因此虔敬能与政治的技艺有什么关系呢?普罗泰戈拉非要把虔敬当成是建立城邦之后才有的德性,实际等于要抽空它。我们将在西蒙尼德诗歌中见到普罗泰戈拉把城邦正义置于虔敬之上的做法,甚至可以看到他对善好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并从而更彻底地建立了一个内在于人的"好"的世界,其实也就是人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9.
欧阳若涛 《理论界》2010,(8):100-101
柏拉图晚年写作的《法律篇》一书中,充满了浓重的神学色彩。柏拉图对古希腊宗教进行的神学革命、家庭宗教向城邦宗教的过渡都可以在《法律篇》第十卷的文本中读到。这两个变化集中展现了柏拉图力图用神学革命整合城邦政治生活,进而拯救希腊政治命运的意图。正是这种神学革命,为基督教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个人观"开辟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邓晓芒教授《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误解了孔子文本与儒家主张,也误解了西方经典与先哲苏格拉底.儒家的"互隐"主张是沉默性质的不举证而非无原则的一味庇护.《欧绪弗洛篇》中苏格拉底对欧绪弗洛的追问,瓦解了欧的虔敬观,也否定了神灵体系下为欧所得意的"讼父杀人是神圣的"的道德立场,展示了"苏格拉底讽刺"及苏氏"辩证法"的清晰风格.邓文对苏论辩只在"理性"而无关乎道德立场的解读及苏氏赞成甚至鼓励欧告父的判定,两者自相矛盾,且漠视其"神圣→虔敬→公正"的论辩理路及苏"美德即知识"的致思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