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妄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字眼,岂能随便妄谈?当然,对于真理问题乱发议论、信口雌黄是对真理的亵读,是不对的。但是,于此,我不是做这样的妄谈。“妄”意指“虚妄”,与“真实”相对应。从来认为真理是讲求真实的,而客观真实情况及其内在本质的把握,都是通过感官经验捕捉现象,然后经知性分析与理性综合,抓住本质而获得的。因此,“真理”是感性、知性、理性的认知过程的结果。看来,真理是排斥非理性(广义的)的精神因素的,即意志、感情因素是与真理无缘的。意志行为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性,而感情更加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为国捐躯…  相似文献   
2.
如果从生命体验、体验美学的角度对《野草》进行解构 ,可以发现《野草》是鲁迅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表现 ,寂寞、孤独、苦闷是其情绪特征 ,生命存在的悖谬性是其基本认识 ,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绝望的抗争 ,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显示出存在主义哲学的胚芽。这也使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生命体验最有价值认识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锦瑟》难解,关键在用典的复杂和多义。从原典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生世和诗作,大致可以推知此诗的核心意涵:一生中"可寄托"的想念,到头来都是虚妄。此了悟人生之语,见证出唐世的衰败。  相似文献   
4.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的"疾虚妄"、"务实诚"的思想,是其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如真实、准确、独创的文学创作原则;质文相称的文质观;语文一致、通俗可晓的文学语言观;"实诚在胸臆"的作家修养观等.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文明存在冲突这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但这种冲突不是划定文化"中心-边缘"的依据.人类价值的普遍性不是以单以哪一种文明作为范本而摒弃另一种文明.民族文化的独立与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始终是个两难话语,文化的多元化与价值的趋同才是使人类和平相处于地球村的合理机制."西方中心"已是昨日黄花,"东方中心"也只是海市蜃楼,在冷战结束后的今日,"亚洲价值观"仍以东方文化壁垒式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显得十分地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6.
《论语》和《孟子》的逻辑断点与隐含的虚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和《孟子》中的内容缺乏逻辑的连贯性与标准的统一性 ,多处无法自圆其说。孔孟大都只讨论定性后的做法 ,却不提供最重要的定性测评标准。孔孟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跳过手段与过程 ,只设计结果却不指出途径 ,以理想代替现实 ,根本没想到社会化程序化的制度性解决。在思维的精确度与细致化方面 ,孔孟与古希腊思想家相去甚远。孔孟希望以道德明净化终极性地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他们不能理解 ,以功利为内核的历史理性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动轮 ,而坚持道德乃是辅佐性的助动轮。孔孟倒助为主 ,以形而上的道德原则约束代替形而下的物质利益驱动 ,因此陷入了一厢情愿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单欣  邱高兴 《理论界》2014,(12):102-106
法藏吸收了唯识学有关语言的看法,并发展其师智俨关于法界缘起的理论,统摄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统一了虚妄分别的世界和恒常不变的法界,将语言的"染",变为了"净",得出语言可以显示诸法实相的结论,从而改变了中观以来的去除名言戏论才能获得诸法实相的观点,扭转了唯识学世间与出世间的割裂,表现出了对世间、对言说的尊重,从中可以看出法藏"真妄互融"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欧阳竟无与法尊围绕《辨法法性论》展开的争论,是近现代佛学研究最重要的争论之一,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价值。首先,近代佛学研究中,唯识学的兴盛与藏传中观学的传入,都是基于典籍的传入与义学的兴起这两个条件。欧阳竟无与法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致力于唯识学研究,后者则弘传藏传中观学,《辨法法性论》的争论就是依托这样的思想背景而展开的;其次,争论虽然涉及翻译等内容,但讨论的关键是就"虚妄分别"展开的。欧阳竟无与法尊对于"虚妄分别"的理解差异导致了两人对《辨》定位不同,欧阳竟无批判"虚妄分别""详无略有"偏谈空无,法尊则坚持说"虚妄分别""实无而现"已合中道。抛开对名言理解的不同可以发现,欧阳竟无依循唯识学以依他起性非有非无来诠释"虚妄分别",以此批判坚持藏传中观学"自性空"的法尊偏空、断灭,这样的争论正是"空有之争"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9.
梁凤莲 《探求》2008,(3):75-77
文艺创作与生产线生产原有不同的归属,以市场号召为由,消解两者本质的差异,混为一谈,只能导致文艺创作的庸俗泛滥,不利于对文艺创作真善美要义的持守,因此,要重提确信文艺创作的尊严,这是艺术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为了驳斥经验论哲学家将共相包含在经验中的观点,在《精神现象学》开篇就试图论证感性确定性的范围和虚妄性,他通过时空和"这一个"三个方面论证了感性确定性的虚妄。但是感性确定性既有虚妄性又有准确性,为此,可以从经验论哲学家对感性的认识入手,讨论感性确定性的虚妄性和感性确定性的准确性。以论证感性确定性确有其准确性,为知识的来源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