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虚拟空间交织是人们常用的思维与认知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交织及其原则的介绍,描述了虚拟空间交织的运作,指出虚拟空间交织构建中主观取向的原则应为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2.
试衣间是时尚审美活动的起点,其形式变迁更是时尚审美观念史的具象性缩影,但当前学界并未有效阐释试衣间的文化意义。敞开型试衣间中汇聚着交错的凝视目光,它们用多层次的判断标准塑造了试衣者的社会性形象,这呈现了古典时尚的他者指向性和时尚审美的他律性。封闭型试衣间中聚集着自我反身性的审视目光,它用个性化的判断标准决定了试衣者的个人形象,这展现了现代时尚的自我指向性和时尚审美的自律性。虚拟型试衣间中弥散着不断滑移的瞥视,它们用碎片化的判断标准拼凑着试衣者的虚拟形象,这体现了现代时尚的极端化和时尚审美的游戏化。时尚文化的不断发展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审美的维度,但时尚文化的极端化又导致了美学陷阱的产生。时尚虽能唤醒审美感官,但却需要谨慎待之。  相似文献   
3.
虚拟空间是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认同是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热点.文章认为,电子计算机对身份认同影响的研究焦点应当从人与电子计算机之间孤立的、静止的关系转向互动的、融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将过度使用网络等视为病态,而是应当将之看作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固有身份认同的解构、迷失和对新的身份认同的重新追寻的过程.文章针对虚拟空间使用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组织法治化为虚拟空间法治化提供导航明灯,顺应了虚拟空间治理诉求。虚拟空间法治化为党组织的法治转型和形象塑造提供了时代契机,顺合了党组织的现代化角色需要。这种进化逻辑为党组织消解网络"新疆域"的各种挑战、推进虚拟空间协同治理提供了空间和舞台。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不到30年,但正如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网络以其独特的超大功能彻底动摇了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或所有组织的既有形式。  相似文献   
6.
宝珠 《社区》2009,(13):8-12
互联网刚刚诞生的时候,被笼统地称为“虚拟空间”.互联网中的信息也多少有些神秘与晦涩。但互联网走入百姓生活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如今.在城市中。它已经成为了人们交往与沟通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社区生活而言。社区网络论坛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焦点房地产网的数据表明。全国新建社区(包括已命名的在建楼盘)都有各自的论坛空间,而更有“人气旺”的社区。其由网民自发兴办的社区论坛更是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介不断发展,渗透并影响着社会的变迁,成为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社交媒介—人—地方”的新型人地关系,然而现有的地方建构研究较少关注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的角色和效应。文章对社交媒介在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中发挥的作用展开了概念性的探索,依托社会媒介化理论与地方建构理论,从媒介化的视角提出地方建构的概念框架。根据该框架,目的地的地方建构涉及虚拟空间、现实空间、虚实交叠空间等3个层面。在目的地地方建构的过程中,社交媒介不仅作为变量对地方建构产生影响,而且还作为社会语境融入旅游目的地地方建构的动态进程中。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语境下以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空间的仿真性极大地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技术形态的变化颠覆了传统模仿诗学的架构,引发了诸如消费主义的欲望生产、后现代图像转向等文化症候,对个体思维模式甚至群体范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9.
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实践为认识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虚拟实践的出现,使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虚拟实践不但丰富了实践的科学内涵,而且也对认识论和实践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不仅是一个涉及理论创新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所必需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传播空间的文化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玫 《江西社会科学》2002,(10):100-102
网络不仅提供技术的服务,而且其特有的虚拟文化,为人类本能欲望的满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从“狂欢化”的理论入手,探讨网络传播的文化意义,以及网络传播与人的感性本能相互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