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209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452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象"这一古老的美学范畴,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对意象概念进行理论辨析的基础上,从魔幻小说中意象的审美创造和美学特征两个视角,探讨了魔幻意象的象征性和诗性特点,并尝试从视觉、想象、赋情、传达四个方面,描述魔幻意象的"美学空间".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以“诗豪”见著唐代后期诗坛 ,① 纵观其人情诗性的发展生成 ,佛禅的影响既厚且大。从前期唐诗的“士宦禅隐”到后期唐诗的“贬官禅悦” ,刘禹锡是后者的典型代表 ,皆因其对佛禅命意深切独特的颖悟与理解 ;世界呈示的“恒在性” ,使诗人悟到“悟不因人 ,在心而已” ,佛禅之于时空的超越 ,旨在见性归心 ,有此依傍 ,诗人笔下的物事就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透辟的佛理加上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使刘诗渐渐起了议论因素 ,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变化 ,“似议非议 ,有论无论” ,唐诗发展到刘禹锡时代显露出唐、宋诗缓慢过渡的种种征兆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禅宗在学术思想演变史上是有着传承之关系的.然而,作为已经融通了庄子精神的禅宗,通过消解一切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庄子哲学所不能克服的悖论和矛盾,实现了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性超越.  相似文献   
4.
在理性的语境下解读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镜化缘>,一方面扭曲了固有的鲜活灵动的审美旨趣,另一方面遮蔽了艺术思维与人类思维的血脉渊源.因此,只有把<镜化缘>放到中国诗性智慧的独特语境下,才能使文本凸显中国诗性文化特有的生命一体化的哲学维度以及女性崇拜的原形题旨.  相似文献   
5.
1926年6月,穆木天发表了《写实文学论》,这是继《谭诗》后穆木天的又一篇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它与《谭诗》等一起构建了穆木天的文学批评理论,提出了一种文学的平民精神与贵族精神相结合的文学新范式,这对于孕育着多种发展可能的五四新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罗小凤 《社会科学》2020,(5):180-191
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学的媒介化生产"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但既有研究主要探述小说、影视、戏剧等领域所存在的媒介化生产,而未将诗歌纳入论域。事实上近年来,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与刺激、新媒体运营商与刊物的合谋与策划下,"诗歌的媒介化"亦成为诗歌生产的一种重要方式。处于新媒体平台上的新诗不仅将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更依托于各种媒介进行诗歌生产,遵循媒介生产秩序下的生产法则和资本运营逻辑,使诗歌生产方式与取向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转型,从"诗性创作"转向"媒介化生产",从而实现诗歌的媒介化转型。这种媒介化转型不仅影响诗歌发展态势及走向,而且造成诗歌的"诗性"被"媒介性"替代,并由此陷入娱乐化、消费化、符号化泥淖的困境,亟待诗歌界警惕与纠偏。  相似文献   
8.
从新世纪起,当代著名诗人马永波的诗歌创作有了显著变化:从90年代长诗创作的繁复、幽暗、汹涌和浩荡,开始转向一些篇幅较小、也相对单纯的诗歌创作。这个势头近几年来愈发突出和明显,尤其自2007秋移居南京后,其短诗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集和高度,诗歌整体的风格和倾向也越来越趋于明澈和纯粹。几乎每一首都是一个生活片段的速写,一个生命细节的写照,一笔一画,勾勒着"我"的形象,即使这个"我"不完全是诗人本身,这些勾勒拼组起来,也能不仅映照出诗人的高大"笨重"的外在形象,也能照映出他敏锐、谦卑的诗性生命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9.
: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诗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功利色彩较重 ,如汉代诗学的经学化、宋代诗学的理性化等 ,而从文学本身发展规律方面来研讨“诗何以为诗”尚嫌不足。明代诗学家们在继承前代诗学成果的基础上 ,从诗调、诗格、诗神、诗道等方面对“诗何以为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完成了对诗之诗性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0.
刘珩 《民族研究》2012,(4):37-48,108
随着人类学界对能动性和实践等概念的关注,传统的"社会中心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整体论观点告一段落。脱离知识主体及其语境的"客观"科学研究受到质疑,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得到全新审视,而"自我"、"意识"、"情感"、"修辞策略"开始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成为考察个体的社会实践、社会展演及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概念。本文参考了反思人类学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文化他者的创造性加以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化他者在现实语境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策略来说明"自我"得以展示的途径,目的在于探究"诗性"何以使民族志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