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4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肯定杰出成果、引导世界文学发展方向上功不可没,它无形中已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参照系,但其中也颇有争议之处,每个时期的评奖标准有很大差异。回顾评奖的历史,追寻其原因,对文学创作和美学标准的探索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21世纪》2012,(11):61-65
2012年10月11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夜之间,莫言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的图书价格也梯次攀升,涨幅近两成。统计显示,京东的莫言图书涨价比例达到79%,亚马逊中国是37%,当当网为32%。即便如此,仍一书难求,有限库存被抢一空。  相似文献   
3.
杨汉立 《民族论坛》2012,(13):62-63
<正>侗族文学要出精品力作,要多培养些大师,这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必须在新世纪上中叶完成的任务。这个课题值得大家研究。那么,究竟应如何下工夫呢?我作为一个与侗族有着割舍不了的感情的苗族作家,有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但凭一篇小文是说不清楚的,只能算作简而言之。归结起来,我以为还是要立足民族、放眼世界。这也许并无新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说立足民族,并不排除侗族作家能在非本民族题材上取得成功,比如柯原就写下了大量非侗族题材的诗  相似文献   
4.
佚名 《东西南北》2011,(19):65-67
他先娶姨妈再娶表妹,竞选过总统,把文豪马尔克斯打个乌眼青,2010年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5.
郑雄 《云梦学刊》2013,(4):155-157
必须承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市场化运行,对文学名利场的形成与强化起了很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对作家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蛊惑。非精神的聚焦点映入作家眼帘后,就会一定程度消泯文学的自由独立品格,也一定程度消泯文学评论的自由独立品格。文学场,本应简单松弛、是非井然的精神界域,确因种种利益关系人情亲疏变得暧昧而微  相似文献   
6.
郑春光 《领导文萃》2013,(15):62-65
进入1936年的6月,高尔基就已经因伤风而诱发肺部感染,同时加重了心脏负荷。及至发病第三天,已显现出心率衰微与呼吸不均的状态,其生命情形岌岌可危。为了挽救这位深受本国民众爱戴的著名作家,苏联政府派出了专门的医疗小组为其诊治,同时在报纸上公布其最新的健康情况。但是良医与妙药最终未能阻止高尔基日渐恶化的病情,一代文豪在痛苦挣扎了十余天后,最终停止了脉搏的跳动。为了隆重悼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政府于六  相似文献   
7.
莫言的自信     
在文学圈里我本是归入诗人行列的,不写小说,也不搞评论。莫言一获奖,一下子把我抛到了小说和评论的延伸处。这也难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多少年来的一个梦想,现在梦想成真,莫言成为中国籍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曾凭借长篇小说《灵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国人中凡是关注文学或有点阅读兴趣的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波墨在《物的标记》中说:“一切本质的最大秘密是这样一种事物,它在自身中是永恒的,可是在它的发展和显现中,它从永恒的本质性中变为两种本质,即善与恶。”优秀的作家往往能够以笔为刀,在人物的心灵印章上刻出“人性的善与恶”。读罢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认为是“少数几个可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李锐的长篇小说《张马丁的第八天》,笔者的心灵仿佛还沉浸在天母河“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艺术境域里,作品中的人物依然萦绕眼前,久久不去。静下心来,思之再三,笔者觉得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功之处,就是书写了在人性的遮蔽与去蔽之路上行走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中,肖淑芬教授是位有影响的学者。她以中华文化的高端思想站位,透析诺贝尔丈学奖的世纪现象,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跨文化文学研究;她以女性学者的独特视角,切入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内部机理,提出了许多理论命题;她以敏锐独到的文本细读,梳理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艺术经典。这些,不但为当下的外国文学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地,而且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和新鲜经验。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的获奖.是因为评审委员们从他那里找到了"异国情调的日本、异国情调的诺贝尔";大江健三郎的获奖,则是评审委员们在他那里发现了"在美、在思想上,都绝不主张日本的美之所在,也绝不自吹自擂".他是个非常善解人意的"殖民地的"优等生作家.获奖讲演<暧昧的日本的我>戏仿<美丽的日本的我>,适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