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邪纳福     
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相似文献   
2.
郭林涛 《决策探索》2014,(19):19-19
音乐人高晓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不能被财产困住,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他从不买房,到处游历,即便一分钱没有,也要读诗,诗就是远方。这是他认为的幸福,他觉得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他做到了,而我们很多人却做不到,因为我们常常被金钱困住,我们的热情被分散了,有时赚钱的热情大过休息本身。我们在为工作、为买房、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疲惫奔忙,放弃了本该有的休息时光。  相似文献   
3.
文学乃人学,故对文学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几千年狭隘的男性霸权话语意识,须放眼全球,植根于对作品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的探究,方可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实意脉.本文持此观点,重新解读<关雎>的读诗之旨,力图使古典文学的研究焕发出现代的思辩价值.  相似文献   
4.
声音     
《东西南北》2011,(13):9-9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相似文献   
5.
《毛诗》从史学角度解诗,依据世次来定诗之美刺,以史实阐释诗篇内容。作为史学家的吕祖谦将《毛诗》以史证诗的传统发扬光大,或以史解诗,或以诗证史,可以看出吕祖谦的宗毛倾向。  相似文献   
6.
陈华 《职业》2013,(6):37-38
根据语文新大纲(2009)的要求,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对人物生平及其思想的介绍,借助"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引导学生"由其人观其诗,再以其诗观其人",从而在诗歌鉴赏课上努力达到读诗、读人、读己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吕氏家塾读诗记》以诗史互证为治经方法,注重以史解诗,借史论阐明诗旨,将史料与诗篇相对证,以诗篇明辩史料之误,从而形成了详审精切的学术特点。但同时吕氏也因过于信赖《诗序》而指摘史料与诗篇不合,质疑甚至误读史料。《吕氏家塾读诗记》这一经学特点的形成,既有汉儒经学传统、二程学术理路以及家学渊源的影响,也深受婺学尊古重史的学术传统影响。以吕祖谦为首的婺州学人承袭并发展了传统诗学,成为平衡宋代诗学的另一股力量,使之不致因一味疑经改经而走向极端,同时为后世《诗经》研究的全面发展存续了生机。  相似文献   
8.
以笨服人     
蒋骁飞 《可乐》2011,(7):13-13
钱锺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锺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锺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锺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9.
价值取向与审美导向的偏差、考试制度的弊端、诗歌教学水平低下等乃是造成青少年学生读诗趣味缺失的主要原因。打造“书香社会”、为诗歌进入高考“解禁”、改进诗歌教学是激发学生读诗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慈光寺大院可见黄山真面目。你体验过么?“看自然的黄山是一种情的陶冶,读诗中的黄山更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是《诗中黄山更秀美》一文作者的手记。这一点,在读者品读该文时,相信也有类似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