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24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538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汉书》应劭注偏正式双音词数量最多,偏语素与正语素有10种语义关系。有名+名→名等16种构词方式。名词具有绝对优势。偏正式双音词的词性基本上是由充当正语素单音词的词性决定的。注释学的繁荣,特别是它对义项加以选择、限制的要求,促进了汉语偏正式双音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合本"与"子注"相关文献的考察,认为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以"广义合本子注"为线索,进一步指出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概念中的"子注"实为"子本"。"合本子注"的提法不够严谨,其含义实等同于"合本"。最后指出,陈氏从佛学而非经学中寻找《洛阳伽蓝记》等书的体裁渊源,与其对史料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4.
从伊斯兰早期的《古兰经》注释学校看清真寺的学术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伊斯兰教的重要外化象征之一,清真寺具有的诸多功能在推动伊斯兰社会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在相当长时期内所承载的学术研究功能,又使其成为伊斯兰文化形成、发展继而体系化的核心场所之一.其中,伊斯兰教黎明时期(公元610~750年)的再传弟子在麦加、麦地那、伊拉克创建的<古兰经>注释学校及其培养的杰出注释学家,就是清真寺学术功能的具体显现.  相似文献   
5.
参加工作刚刚两年的刘君,已经和单位里所有的人争吵了个遍,他觉得待不下去了,可又不想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又一次和同事争吵后,他心中特别难过:难道自己命中就该有这么多磨难吗?得求人指点指点。他想到了山中的老和尚,大家都说那和尚知人的前世和今生,是活菩萨,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6.
郭锡良等人主编的1999年商务版《古代汉语》经过修订,补正了一些以往的注释疏误,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该书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列举的方式具体分析了书中将同义词、古今字、假借字等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倒的情况,认为其有进一步补正和完善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郑玄、孔颖达秉承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原则,有时表现出迷信经书的特点,把经书的一些理想化记载当做事实看待。王安石则对这些理想化的记载进行重新审视和拷问,并提出自己的新见。王安石在驳斥郑注孔疏并阐述己见时,根据对字的训释及其它文献的记载,并讲求义理的推求,力图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把握圣人的言外大意。王安石在训释《礼记》时使用了"先王"一词,并明显地体现出他有尊崇周公和周礼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王弼对<易传>"时"的观念进行创新和升华,主要集中在对<周易>十二卦<彖辞>"时"的阐释上.王弼对<颐>等四卦<彖>之"时"的理解是紧紧围绕"君子有为"这个思想脉络的,他把"时用"之"时"辩证理解为某种较为复杂甚至糅相反含义为一体的原则,从而提出"用有时也"的观点,显示了其<易注>深邃的哲学义理层度.在王弼看来,"时义"的深旨就是<周易>体现出的有为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9.
《文选李善注拾遗》系清代学者王煦就《文选》李善注补缺匡谬之作。由于《文选》李善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宋元以来,对李善注《文选》加以评论、补充、指陈得失的著作代代有之,《拾遗》为此类著作之一。本文对该书的版本流传及正文得失做了评述,在简述王煦其人及《拾遗》一书原委后,分六种情况评介了该书的主要内容,一是从声训通假角度纠正善注字义之误;二是从古今字、词义引申角度补善注之未备;三是重新校勘原文已误而善注因其误;四是探究典故原始以正训诂体例;五是补善注未详之典;六是纠正善注引用典故义有偏颇者。  相似文献   
10.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秀州本、明州本以“善同某注”的替代形式删除了部分李善注,导致尤刻本误以为明州本、赣州本的部分五臣注即为李善注,这是尤刻本以明州本、赣州本少数五臣注代替其底本李善注的客观原因。尤刻本明显的增注倾向使尤刻本在其底本李善注与明州本、赣州本李善注之间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文字较丰满的明州本、赣州本李善注,这是尤刻本少数作品李善注实为明州本、赣州本五臣注的主观原因。虽然这类例子不多,但它们是尤刻本李善注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特现象。尤刻本与北宋监本关系密切,所以,尤刻本李善注多可与北宋监本李善注相互对应。尤刻本部分李善注因无对应的北宋监本与秀州本李善注,它们是否为北宋监本李善注无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