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学界,对皎然诗歌的研究是薄弱而不系统的。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美学的 高度来探讨皎然僧诗歌创造里"独"的运用及其诗学观,并对其释道圆融的诗学美学观作初 步阐释。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文中,鹄并不相通。鹄相通是二者极其相似的字形、读音、生活习性等众多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鹄、各自的意象已有比较模糊的区别。随着时间的发展,鹄、逐渐吸收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中的因素,形成了不同的意象指代——鹄指具有远大的志向之人,积极入世;指隐逸之风和神仙之气,超然世外。  相似文献   
3.
《诗经·大雅·韩奕》有云:“酰父戋之,清酒百壶”,其中的壶既是一种盛酒器也是青铜礼器的一种.壶自商代就已存在,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等.莲方壶造型设计巧妙,铸造技艺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7,(12):115-115
云南庆城郊板北等村的白族在农历七月初一过“骆驼节”。传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来到板北村的桥边,所骑的骆驼忽然止步不前。忽必烈无法,只好下骑步行。骆驼在转瞬间变成了石头,永远在留在了桥边,于是给这里的白族人留下了一个奇特的“骆驼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一这一天,家家宰牛杀羊,白天看滇戏,晚上漂河灯。他们以剖开的南瓜做船,罩上灯纸或玻璃,做成鱼、龙、凤、莲花、花篮、等形状,点上烛火,在河水是漂流。  相似文献   
5.
方壶在中国考古史、美术史中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科学、历史、文化和审美发展状态。在不同领域的研究都已有丰硕成果。然而,在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似乎还能从此物读出些许新的认知,本文将方壶还原到其原初的文化背景中,解读莲花图案在升天图像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寓意。  相似文献   
6.
古意静中寻     
青绿山水于工笔中自成一格,观其妙者,应既展工笔整饬,复得江山悠旷,此犹艺道两端,不可偏废。制线造境,非技法谙娴者不能擅场,而巧似衍度极易流于妍好,俚气顿滋,故惟有艺巧而格高者堪称佳构。艺巧毋庸多论,格高尚待诠解。以鄙管见,青绿品格之高下全赖醇雅古意之有无。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一直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其性情、品行、鸣唱等均被赋予一种美好的象征,成为我国文人雅士的最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成了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物,其丰富的内涵及美学表征也使得其成为古代文学中一再被使用的题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长篇小说《小姨多》中,严歌苓塑造了一系列以竹内多为主的悲剧人物,从个人层面展现了个体的生存与命运悲剧.从家庭集体层面看,由个体建构的"畸形"集体仍是悲剧的事实存在,表现为混乱的家庭伦理关系及离散的家庭生存状况.由此见大至国家及民族层面,更是对时代的苦难与封建思想遗留的悲剧书写与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实现妇女发展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成为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的全新命题。第三届全球女性发展论坛围绕传承和弘扬千妇女精神,探讨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妇女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创业的新方位和新路径,并达成以"半边天"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彰显全球女性新作为的"千共识",以此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宋代养之风盛行,士人与的关系更为紧密,出现了较多咏诗文,其中包括5篇赋,分别为吴淑《赋》、李洪《双赋》、秦观《叹二赋》、刘克庄《吊小赋》及方回《吊赋》。与前代相比,宋代赋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从宋代赋的写作倾向、形象的塑造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三方面,可以发现宋人偏好遗世独立的“仙禽”特质,背后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公与私、仕与隐的矛盾与调和,而承载的正是宋人对闲适隐逸生活的企慕与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