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2.
从族谱编纂看满族的民族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族谱是民间最常见的传世文献 ,具有追根寻祖、辨别亲疏、敬宗收族等作用。本文指出 ,族谱在民族识别和民族认同方面具有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这里 ,重要的不仅在于甄别史实的真伪 ,而且还在于理解特定社会氛围中族人对于族谱的策略性利用。本文以满族族谱为主要对象 ,将实地调查与文本分析相结合 ,尝试对族谱在民族认同中的功能进行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4.
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是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文化,对其进行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面调查、科学规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整体保护和合理开发,文化聚落建设发展成为基地群落,使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在新世纪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满族的八旗制度一向被认为是维系其民族精神、避免汉化的重要制度,而清代历朝皇帝亦力图强固满族本习。从满族氏族精神的建构、本习的定位及祭祀的变化三方面来看,八旗制度虽然凝聚了满族,却也破坏了原有的氏族精神,使汉文化更容易渗透其中,进一步促进满汉的"涵化"。  相似文献   
6.
唐景崧在中法战争中,其活动贯穿整个中法战争全过程。在黑旗军营中,对黑旗军的抗法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黑旗军由一度消极抗法转变为积极抗法;在徐延旭幕中,北宁失守后,粤军一片混乱,由于他总理粤军军务,多方面整顿,独撑残局;景字营成立后,他亲自率军独当一面,宣光攻坚战他是实际上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为抗法援越、捍卫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不愧为中法战争中的爱国将领之一。  相似文献   
7.
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令志 《河北学刊》2002,22(1):142-145
在清初圈占旗地时 ,内务府及八旗贵族等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补充庄园劳动力 ,曾一度大量收取投充人 ,投充亦成清初之“恶政”之一。八旗王公和内务府等将投充地亩设置纳银庄 ,将带投土地多者为庄头。另外一些没有带来土地的投充者 ,他们可以为主人分得绳地 ,并成为内务府皇庄和八旗王公庄园的劳动力 ,此类投充者解决了清初八旗庄园因“逃人”而致使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故清初曾一时出现八旗赖投充者为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有清一代,直省驻防旗人分驻各地长达200余年,寺庙作为驻防城内一种特殊的、开放的社会空间,是大批旗民信徒表达精神诉求的重要场所。本文考察清代直省驻防八旗寺庙内的祀神,分析寺庙祀神来源、武将崇拜以及驻防八旗旗庙的特点,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直省驻防旗人的宗教信仰以及旗民关系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庄头,是伴随清朝旗地产生而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辛亥革命后,随着满人的失势,他们一改之前对于满洲贵族完全依附的特性,大多利用自己多年经租的经验霸租甚至侵占旗地。对于北洋政府逐渐开展的旗地清理,庄头最初极力反对,但当其最终不得不屈从时,又依然能利用自己对于旗地地亩册的掌控达到夺取佃户留置资格而自己留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政教合一"的喇嘛旗是清代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畸形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和蒙古文原始档案,从社会与历史变迁视角阐述了清代蒙古地区设立的七个喇嘛旗之一锡勒图库伦扎萨克喇嘛旗的来源及其"政教合一"的行政体制,尤其是有清一代该旗财政收入和清末民国年间出现的"政教分治"所带来的近代化或世俗社会化进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