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勃《寒梧栖凤赋》在赋学史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它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其题材与初唐及兹后的以经史为重的律赋倾向不同,可谓去经向情,体兼骈散。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2.
唐代,我国大量诗文创作的审美理论产生并盛行。日僧空海作为遣唐使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随后编撰《文镜秘府论》。作品中,空海收录了王昌龄、皎然等人的诗文理论,并结合自身,探讨诗文创作规律和审美功能。空海认为这是一个由感性的意象,到触物起兴的兴象,最后到达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窥见唐代诗歌美学理论之一斑:从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到殷?的"兴象"审美情趣,最终由王昌龄和皎然进一步揭示诗歌意境含蕴无尽的特征。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恰好与唐代审美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实的反映中,含象形性的书法在单个字上有鲜明的形象性,但其立场与方法却是抽象的;含象形性的书法在整体上,以及今体书法与古体书中的抽象性书法,都主要体现为抽象的意象,但也可通过与生命机理的同构、意义的积淀、由篆书而来的审美传统以及欣赏者的联想等方式产生一定的形象感。在对汉字的反映中,五种书体都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进行不似的变化,只是侧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象思维的基本特征有三:1.本原性的诗性思维;2.象思维之象———“原象”,即非实体性的动态整体之象;3.感性直观,即动态的感性直观。以上三点为王氏所概括,亦为我们所认同。然王氏对卦爻象的阐释还有所“不公”:模糊太极与老子之道的差异,把太极湮灭于“大象无形”之中,忽略甚而抹煞了卦爻象作为最基础最根本之象的原创特质。这一特质的美学意义在于:启示中国文学形象塑造突出直观可视性;为后世审美的“意象”说和重在表意观念的最初发轫;以气之运动构成中国生命美学的精髓。象思维之观以卦爻象与“大象无形”之象两种不同原象体现了不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为两种不同意境的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中,月亮意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其中月亮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李白、苏轼等诗(词)人笔下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的比较,以及特定主题中的月亮意象等,是研究者关注的几大重点。对这一专题学术史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的意象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致的契合,同时也是具有符号性特征的特殊意义系统。诗歌语篇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类,一方面,同其他语篇一样是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结构体;另一方面,诗歌的语篇意义和概念意义从属于人际意义的表达。诗歌语篇的人际意义是否在形式层面得到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诗歌意象创造的成败。  相似文献   
7.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成纪 《求是学刊》2006,33(5):87-9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相似文献   
8.
意象即作者要表达之“意”与所借助之“象”的完美、有机结合。在古典文学中,意象的运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较浅显的运用,即一种意象在长期的、大量的运用中,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美学内涵;二是具有稳定内蕴的意象在具体作品里,被赋予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与平常使用时所起到的作用明显区别开来。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意象就属第二种。  相似文献   
9.
万静 《兰州学刊》2008,(7):182-184,196
宋亡之后,遗民词人刘辰翁抒发亡国哀痛的最主要题材就是咏春词和元宵词。这种偏好的原因在于创作两类词意象模式的特殊性。咏春词中的传统意象更容易激发亡国情绪,而经验意象则重叠着过去与目前双重的情感;元宵词多用今昔对比的意象模式,同时将现实意象与非现实意象交替入词,强化盛衰兴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黄色与红色构成了陕北文化的重要底色,黄土地也成为路遥小说中着力营构的文学意象。荒凉、苦焦并不是黄土地的真实内涵,她用干瘪的乳房哺育了世世代代的陕北人,为千千万万的如同路遥那样渴望改变命运,改变贫穷的有志青年提供不竭的动力,黄土地也用她那博大、宽广的胸怀接纳、抚慰着迷茫、失落的奋斗者。路遥在苦难中寻找出路,在失败中顽强崛起,在黄土地的沟峁拐梁里谱写着一曲曲凝重、悲怆的不屈之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