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安全文化发展演变历史的简单回眸,探讨了适用于城市安全减灾的安全文化教育的模式及方法,尤其从文化建设层面上研究了应用安全文化建设方法的特点。作为最现实的应用,还就2008年北京“安全奥运”的系统化建设提出了“安全奥运文化”普及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全球热点问题之一,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可追溯技术应运而生,只要一个条形码,就可追溯到食品的出产地、生长地甚至基因情况,食品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为保障奥运期间的食品安全,北京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供应奥运食品将全部实行可追溯制度,用科技手段来为奥运会护航。  相似文献   
3.
论奥运经济的八大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为广泛的体育运动,现已成为能提供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奥运经济至少具有稀缺性、公共性、资产专用性、区域性、阶段性、间接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特征。只有准确把握奥运经济的基本特征,才能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第十四届釜山亚运会 ,中国代表团以绝对优势 ,位于亚洲各国之首 ,但是与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较 ,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釜山亚运会的反思 ,具体分析我国的优势项目与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 6年中 ,全面改进 ,才能使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再创佳绩。  相似文献   
5.
大型体育场馆投资金额大、管理复杂,早期规划直接影响后期经济效益,同时片面追求设计和形体美,使得体育场馆能耗严重,这与国家提倡的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观是背道而驰。文章以第七届农运会体育场馆为例,在充分分析农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合理规划管理第七届农运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对策性建议,使之更好的为本国的体育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夺取奖牌"、"关注奥运"和"奥林匹克精神"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民的奥运金牌期待。年龄、学历、收入、职业和户籍等五个因素对不同人群的奥运金牌期待有显著影响。最后,作者从爱国主义、生活场域及人际沟通等三个方面对不同群体的奥运金牌期待特点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7.
2010年广州亚运会旅游的战略地位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亚运会具有体育与事件旅游双重属性。旅游业是深度利用亚运会的主力资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产业,在亚运会战略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在亚运赛前、赛中与赛后采取相应对策。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战略规划是实施关键。  相似文献   
8.
亚运会对广州体育场馆建设及经营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的建设应主要利用和改造现有的体育场馆,新建体育场馆和搭建简易体育场馆辅之。在投资上,以政府投入为主,通过土地置换、城市建设规划配套项目的开发权和经营权的发放等形式,把体育场馆的建设作为绑捆式投标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鼓励社会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体育场馆经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以集约化经济为经营内容,以大型专业管理集团为管理实体,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集约化综合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9.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娱乐方式,而网络新闻在公众对网游青少年玩家的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经常从不同角度来报道并放大具有典型意义的网游青少年玩家个案,以此建构网游青少年玩家的形象并引导人们对该群体的印象存储。通过对11年来人民网与新浪网中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网络新闻对网游青少年玩家媒介形象构建时出现偏差,形成对网游青少年玩家污名化形象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Drawing on a five-year qualitative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the Olympic Games on homeless and marginally housed youth in two host cities (Vancouver 2010 and London 20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stances of ‘symbolic violence’ perpetuated by the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 Olympics. Following Pierre Bourdieu’s use of the term, symbolic violence refers to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young people turned dominant notions of what the desirable Olympic city looks and feels like into a sense of their own non-belonging and/or inadequacy, experienced bodily and emotionally. Feeling pressured to vie for elusive Olympic jobs and volunteer positions, and to be less visible to the thousands of tourist-spectators for the Games, youth in both cities reported a defiant mix of frustrated indignation and resigned acceptance that they did not ‘fit’ the image of the global Olympic city that organizers were trying to convey.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social harm, difficult to measure yet real nonetheless, is an important though unintended legacy of the Olympic Games for homeless and marginally housed youth living in its shadows. The paper also calls for a more sustained engagement with Bourdieu’s concept of symbolic violence in youth studies as a discipl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