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天桥"平民住宅"及其管理制度的构建,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在城市住房保障领域的重要尝试,其中不乏创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天桥"平民住宅"问题丛生,其居住区的扩建没能有效实施,其管理制度也渐趋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2.
论1927年后北平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一般的思想文化史研究均认为,1927年以后,上海为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惟一中心。本文在考察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此提出商榷意见。作者认为,北平与上海一样亦是中国知识界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1]。失去"国都"光环的北平在呈现百业凋零态势的同时,城市发展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自我意识和地方特色得以彰显。这一阶段是北京这一传统的政治中心古城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重要环节,对理解近代北京发展历程及今天的首都建设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11月,北平市社会局对社会教育组织系统进行改革,重新规划了北平地区社会教育的格局,试图建立一个由社会局领导、以民众教育馆为各社教区的中心、各社教实施机关为点逐渐向外扩散的社会教育网络。之后北平地区的社教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此次变革所规划的蓝图来进行的。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北平市政当局先后在四个社教区成立了民教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加强民教馆中心机关的地位。民教馆中心机关地位的逐步加强,不仅有利于民教馆自身工作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对北平地区社教工作起到了指导与示范作用,集中反映了北平地区社教工作的基本格局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地之子”的自我形象与“乡下人”心态 ,是生活和创作于 1 930年代“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的一批诗人作家们的一种特殊文化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他们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文化选择、向往“自然”、“原始”美的审美趣味 ,以及坚守纯文学立场的文学信仰等多方面思想内涵 ;同时 ,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古城”时期北平独特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系统考察了建国前夕北平市区街建政的历史进程。根据政府体制的创建与调整,可将这一历史进程划分为如下两个阶段:废除城市保甲制度,创建区街政府;改区政府为区公所,撤销街政府。北平市在建国前和平解放、建国后被定都,其区街建政因北平和平解放、接管而创始,在建政观念和方式上大体经历了由延续乡村到适合城市特点的转变。其中,刘少奇这一时期关于城市工作特点及其管理方式要适应城市特点的论述,成为北平市实现建政转变重要的思想认识来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