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45篇
社会学   53篇
统计学   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 individual measure of relative survival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mmary.  Relative survival techniques are used to compare survival experience in a study cohort with that expected if background population rates apply. The techniques are especially useful when cause-specific death information is not accurate or not available as they provide a measure of excess mortality in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 certain disease. Whereas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group comparisons, we present here a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which instead gives for each individual an outcome measure relative to the appropriate background population. The new outcome measure is easily interpreted and can be analysed by using standard survival analysis techniques. It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relative survival and gives new options in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example, one can estimate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ho survived longer than a given percentile of the respective general population or compare survival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s while accounting for the population differences. The regression models for the new outcome measure are different from existing models, thus provid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analysing relative survival data. On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our approach is that we adjust for expected survival before modelling. The paper is motivated by a study into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供给结构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供给结构角度分析了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寻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洪梅 《社会科学》2006,(9):105-1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如何使这一群体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目前城郊农民角色转换中面临内在动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需要城郊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努力,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更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公共政策,为城郊失地农民实现角色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论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全然不同于传统伦理观,其吸收、借鉴东方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智慧,呈现出“东方转向”的趋势。这种“东方转向”是西方现代生态伦理学对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西方文化传统的批判否定之后所做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转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的再发现。但它在方法论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意识决定论、以道德话语代替制度变革等局限性。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对中西文化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撞击做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英国离婚法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家庭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掀起离婚浪潮,在欧洲以英国最为典型。20世纪英国离婚法实现了从有限离婚主义到离婚自由主义的转变。然而日益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后时代单亲家庭队伍的不断壮大,已经成为严重困扰英国社会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面对离婚自由主义带来的汹涌的离婚风潮,英国立法机关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离婚法为重建婚姻和家庭做出新的努力。站在婚姻家庭法的视角,对一个世纪以来的英国离婚法变革进行梳理,从中深层剖析离婚法改革对婚姻制度带来的冲击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婚姻和离婚现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欧洲社会文化与欧洲统一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基督教欧洲化引起欧洲社会的几次大转型,形成了泛欧社会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现代欧洲民族主义文化所取代而退隐。这个退隐的社会文化传统促使战乱不息的欧洲社会以统一运动的形式,开始其新的大社会转型性整合。今日欧盟正是这种社会文化转型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价值转形”问题的讨论多沿用鲍尔特凯维兹思维路径,构建“价值转形方程组”,并检验其是否有解。但一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且仅仅是在说明“转形”的可能性,并不能为劳动价值论提供有力的证据。本文认为解决“价值转形”问题应考虑社会需求约束下的要素转移统计规律,并推断构建各部门生产价格和价值间的离差之和并证明其收敛于零,这是证明命题成立必然性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与教学设计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现与课程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迥然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转型,试图以课程理念发展为背景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超越和制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走势嬗变的一种尝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设计转变.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然而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最终战胜危机和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危机时代,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采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同时,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有效结合起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伴随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对政府变革权力作用方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回溯建国以来政府权力作用方式的演变与适应社会治理需要之间的互动过程可以发现,随着社会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理念的变化,政府权力作用方式需要相应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需要。因此着重探讨新形势下的社会治理所要求的政府权力作用方式变革,进而通过变革提升其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