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2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戏剧的起始源头、发展脉络对中国京剧与欧洲歌剧作了比较。接着 ,又从分析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民族性、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入手 ,对中国京剧的写意风格和以演员表演为中心、欧洲歌剧的写实风格和以音乐为中心的美学特点作了阐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西方歌剧Leitmotif(主题)技巧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eitmotif被广泛地运用在西方歌剧中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leitmotif的起源与发展。早期Leitmotif它的特征是反复出现但是变化不多。后来韦伯发展了这一技巧。他不仅在leitmotif再现时增加了和声和节奏上的变化,而且还用leitmotif将歌剧各幕之间联系起来,起到了贯穿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将leitmotif技巧的运用提到了最高的水平。瓦格纳创造性地将多个leitmotif交织在一起运用,形成一个大的音乐网。并用此网从始至终与剧情紧密配合,使其成为作品必不可少的主体。从而打破了歌剧原有的固定型式,为歌剧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在经历了短暂的繁盛之后悄然衰微,其繁盛有着文人儒士的参与之功.元初封建宗法制度的失承及儒家思想的失落形成了相对的自由环境,而其后理学的复归和统治体系的确立,反向构成元杂剧发展的桎梏.儒生及儒家思想的沉浮,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永远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 ,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 ,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5.
论“度柳翠”杂剧的两个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人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与明人徐渭《玉禅师翠乡一梦》均搬演月明和尚“点化”妓女柳翠成佛的故事 ,但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却完全不同。两者之间既无同源 ,也无先后承继关系。李寿卿的《度柳翠》是佛教观念的演绎 ,是一则风格严肃的“度脱”剧 ;徐渭的《玉禅师》则取材于民间传说 ,是中国民间对佛教观念的解读 ,是一则戏谑滑稽的谐剧。文章以“细读”的方式 ,对两剧的剧情、人物、命意加以比较分析 ,并参以史实辨证 ,揭示出徐渭创作此剧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6.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民族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借鉴传统音乐中戏曲曲艺的精髓 ,并运用到我国民族声乐中去 ,可为人们了解民族音乐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丰富的潮剧舞台表演实例,探讨了潮剧舞台表演重视与观众交流,“和不承认存在第四道墙”的“梅氏体系”的美学特征,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程式化与技巧性的美学原则,力求从美学角度来透视潮剧舞台表演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美声唱法"早已传入中国并已开花结果,但多年以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体系却一直未能建立起来,这是个重大缺憾。因此研究建议采用"移植法"和"嫁接法"来解决创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的问题。"移植法"是引进欧美歌剧,把欧美歌剧逐渐中国化,"嫁接法"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逐步欧美化,是从中国戏曲里"中心开花"式地嫁接出中国民族歌剧体系来。  相似文献   
10.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集中展现《水浒传》中“宋江杀惜”情节的影片《阎惜姣》一方面通过对阎婆惜追求真爱及其孝女形象的彰显重新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影片又出色地发挥了戏曲唱段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从而既折射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与诠释,亦体现出戏曲元素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