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洁净手术部成为各手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支柱,对原有手术室功能进行改造势在必行。为了实现医院洁净手术部向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从洁净手术部的选址、功能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省内部分二级以上医疗单位洁净手术室建设的新进展,总结近年来在洁净手术室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为现代医院基建工程管理提供借鉴,保障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解决空气雾化钻井井眼净化问题,试验架是关键装置、基础设备和必要手段。对空气雾化钻井试验架的研制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介绍了在试验架研制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试验架基本结构,试验架主要参数,试验结果可靠性分析,试验研究进行情况,以及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内容,体现了空气雾化钻井试验架研制工作的特点与特色。  相似文献   
3.
冯金忠 《河北学刊》2005,25(5):97-99
朱雷通过回顾唐长孺领导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出版的整个过程,介绍了古代文献资料整理的特点和规律。张国刚认为,在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宏观走向上,出现了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都做出了各自的探索。冻国栋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探讨了唐长孺在中古史研究方面的取得的突出成就,对唐长孺的治学理路和特点作出了准确概括。宁志新和黄正建侧重分析了胡如雷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阶级与阶层分析方法,并对这一治学方法做出了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孙继民在20世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和确认了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史学研究成就和他们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认为陈寅恪的特点是承旧启新,文化史观中国化;唐长孺是转旧趋新,唯物史观学术化;胡如雷是弃旧开新,古史形态理论化。  相似文献   
4.
中央环保督察、地方政府回应与环境治理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环保督察以一种“高位推动”的跨层级治理方式增强了环保执法刚性约束力,由此刺激出各级地方政府多样化的回应方式与治理取向。基于府际关系理论建构的“督察—回应”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回应中央环保督察的行动逻辑考察发现:在环保考核的压力下,地方政府采取消极的“一刀切”回应方式,虽能在短时间内缓解中央环保督察所带来的问责压力,转移“治污”主体责任,降低公众对环保约谈的关注度与社会舆论的放大程度,但由此衍生出的多重次级风险不仅会弱化地方政府公信力,也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而作为一种积极的“切一刀”回应取向,既实现了精准治理、典型治理和分类治理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提升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绩效,实现环境“治理有效”。“一刀切”转向“切一刀”意味着基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逐渐提升,更是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二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发现多枚与青铜短剑支石墓伴出的细纹铜镜,经与我国商周青铜文化比对,半岛的细纹铜镜以线的艺术构成几何形图案,确认其渊源于中华古文化,尤其与殷商文化密切相关。青铜短剑支石墓渊源于山东东夷文化与东北地区古文化的融合,并经由辽西辽东而后进入朝鲜半岛,青铜短剑为东北系铜剑,分东胡系与貊系,箕子族团“走之朝鲜”,接受北方的青铜短剑石墓文化,建立“衣冠带剑”的君子国:半岛所出明刀钱与布币系箕子朝鲜与中原燕、齐等国经济交流与商品贸易的遗留物证。  相似文献   
6.
安全可靠的高楼清洗设备设计已成为当前重要课题。由于高空作业要求安全、稳定、贴墙、行走、平衡等,文章突破吊栏等传统结构,采用双钢丝吊挂式设计,从材料选用到自带电、液结构等方面,对高楼清洗机进行了优化设计,保证高楼清洗机的安全、轻便与简洁。  相似文献   
7.
Abstract

Several behaviors in a ski shop were identified as being deficient using Austin's Performance Diagnostic Checklist (2000) and Daniels and Daniels' PIC/NIC Analysis (2004). During a 4-week baseline, 7 cleaning behaviors were monitored and 5 were subsequently targeted in an intervention package using an ABC design. The intervention included: a task clarification session, a posted behavioral checklist, graphic feedback of the group's performance for the previous week, and daily task-specific feedback. Immediately after the checklist was posted, the frequency of employee cleaning behaviors increased 52%. Cleaning behaviors increased an additional 12%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aily task-specific feedback. Results suggest the interventions generalized to the 2 cleaning behaviors not mentioned in the task-clarification session.  相似文献   
8.
料场油管露天堆放 ,在存放期间受大气影响易锈蚀 ,不仅影响油管质量 ,而且严重影响油管的使用性能 .本文研究一种新的涂保护剂及配方 ,介绍了油管保护新技术 ,其缓蚀率达到 96 %以上  相似文献   
9.
绿色化学: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绿色化学学科内涵、研究方法、发展趋势。作者认为,绿色化学为传统的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要求现代化学家在化学研究和化工产品的设计个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目标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considers representations of migrant women who work as domestic help and probes the abjecting logic of cleaning practices vis-à-vis current issues of legality, illegality, immigration,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 and rage. I survey diverse media depictions of foreign women and cleaning scenes in transnational settings: Fear and Trembling (2003), Maid in America (2004), The Ukrainian Cleaning Lady (2002 The Ukrainian Cleaning Lady (Pani Z Ukrainy) (documentary) (2002) Pawe? ?oziński (dir.), Poland [Google Scholar]), Dirt (2003 Dirt (film) (2003) Nancy Savoca (dir.), USA [Google Scholar]), and Friends with Money (2006). I examine the formation and apprehension of female “foreign” subjectivity in relation to cleaning for others, in relation to dirt. The visual analysis discusses ways in which removing other people's dirt by an immigrant, migrant, or a guest worker intertwines with gendered and racialized processes of social abjection. Privileging images of toilets and expressions of rage, my analysis inquires into a conceptu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garbage and the cultural renditions of foreign others; into way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dirt” gets transposed onto the cleaners suggesting that those who clean dirt are themselves disposable bodies, only useful and tolerable as long as they cohere the messy lives of “legitimate” and properly “clean” na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