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14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9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社会史论战为主要学术背景,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通过对中国古代史和传统史学的研究,不仅巩固和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给予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而且在史学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逐步构筑起一个新的史学研究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同时,它还开创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一个新学科的先例,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学术界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南最重要的几种方志,对云南方志的五个特征:地方性、广泛性、资料性、真实性与民族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云南志的价值,并讨论了开发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白寿彝先生主编的《史学概论》的显著特点在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同史学概论的关系,史学遗产同史学概论的关系,近代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同史学概论的关系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恰当的处置,具有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1517年,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改变了西方的历史,同时备受争议。西方学术界对路德已经进行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传记和编年著作,但目前仍缺乏一部完全按年月日的时间顺序展现路德生平和著作及宗教改革的背景与过程的著作,即使如最权威的《路德全集》魏玛版也没有按原计划贯彻完全按时间排列路德著作的理念。本文提出,可以尝试用逐年逐月逐日地将背景、生平和著作年表与概要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史学方法———年谱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阐述编撰《马丁·路德年谱》的结构和方法,从而探索中西史学融合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大先 《东方论坛》2012,(4):96-101
斌椿的日记《乘槎笔记》和诗集《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突破了近代史书写的一贯"以西律中"的现代化话语模式。这一方面可以从满族/中国这一本土坐标看待近代中西交流史的这桩公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思体用二元割裂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6.
学者们在"史学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会议主题包括历史的规律、属性、功能与原因、史学观念以及主体与客体、史学现代化的内涵与趋向等史学理论和方法诸重要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并且在有关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无疑会有益于丰富、充实史学的内容,从而把史学现代化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史撰述与民族一统、同祖同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武 《河北学刊》2007,27(6):94-97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秦汉起进而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史学记录着这一伟大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少数民族史学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认同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是历史上的任何矛盾、斗争都阻止不了的。因此,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应当不断丰富、充实少数民族史学的内容,以加深我们对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在这方面,史学界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产生了一些成果,但发展的空间仍然是恢宏广阔的。2007年9月21—23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学与历史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供论文四十余篇,就会议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北学刊》对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十分关注,乃设立专题进行讨论,以期推进相关研究的发展。这组论文,正是反映了作者、编者的这一共识。  相似文献   
8.
Throughout their history, Inner Asian empires used familiar imperial institutions to rapidly impose new ethnic designations and their attendant languages, such as ‘Türk’ or ‘Mongol’, on their subjects. The swiftness of this integration into new ethnic designations should not be taken to mean that this integration was painless, however. In the well-documented Mongol empire, for example, this incorporation was extremely traumatic for many Inner Asian ethnic groups, even where the subordinate local elites achieved high status in the new regime. This may be seen in the case of the Öng’üt, a Christian Turkic-speaking people of Inner Mongolia whose rulers then became key marriage partners of the Mongol aristocracy. Successive iterations of the origin story of the Öng’üt rulers show how these histories went through vast changes as they were forcib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new empire, and dealt with the internal conflicts sparked by that incorporation. Previously central parts of their historic past, such as Christianity and service as border guards to the previous Jin dynasty, had to be marginalized and a new historical past had to be created. Historiography thus reflected and shaped changes in ethnic identity in a traumatic dynastic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9.
从修史机构、史学家和史学成就等方面对宋明两朝史学进行比较,论证中国封建史学宋盛明衰。  相似文献   
10.
Edward Gait’s A History of Assam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06, later revised in 1926. The book has remaine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xtbooks’ in Assam, especially as the first modern historiography on the subject. This article looks at two broad issues in this regard. First, it looks at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Gait was faced with in terms of his imperial ideology and interpreting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an imperial frontier. Second, it tries to situate the relevance of the above point vis-à-vis some of the contemporary attempts at re-framing the region as an international borderland. In conclusion, the article looks at the reception of Gait and his appropriation into different discourses within Assam. A point explored is whether despite its contradictions, was Gait’s A History of Assam part of a wider, dynamic context of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ssam, which made the book an important academic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 of its t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