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其代表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奠定了“海权论”的基础:1.海权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2.海权体系由各机构、设施、商船和海军舰队所组成;3.在国家各种力量中,海军是最重要的力量;4.海军的战略目标是在一场决战中打垮敌方舰队,夺取“制海权”;5.海军是美国争霸世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夕,英国局部调整了对日本和中国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英日同盟问题上,决定扩大同盟范围;在远东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上,采取“一强标准”但遏制日本;在中国势力范围问题上,同意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实行各国共管中国。英国政策的局部调整表面看侧重于遏制日本,但没有改变英、日在华的相对强权地位,英国寻求的仅仅是保持中日之间的均势,英国推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从绝对的国家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以来,备受西方政治家、军事家所推崇的马汉海权战略思想,是建立在以海外贸易和海上力量相互结合为特征的“地中海模式”基础之上的.这种“剑与火”的海权战略一直影响着欧、美洲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国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权意识或海洋意识,是一种与西方海权思想迥然不同的“郑和模式”.这种模式的“文明海权”是建立在不以侵占他国领土和权益的友好交往,以传播中华文明和追求国际和平秩序为价值目标基础之上的.故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中国海权战略思维嬗变的历史回应,也是中国现代海权之嚆矢,而且应成为世界现代海权构建中的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中法战争期间,许景澄即上书筹言海防,得朝廷采纳。在两次出使外洋时,他曾主持勘验"定远"、"镇远"、"济远"和订购"经远"、"来远"等舰船,以及购买枪弹,为清朝海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他还潜心研究各国海军,编译《外国师船图表》供国内参考,并上疏条陈海军应办事宜,提出加强大沽口防卫及在胶州湾建设海军基地等具体主张,为创建我国近代海军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杰斐逊的近海防御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托马斯·杰斐逊的防御性海军政策在美国历史上存在较大争议,他任内裁减海军,建造小炮艇,建设近海防御体系.杰斐逊之所以采取这种低调的海军政策,主要因为他更关心国内建设,保证军队对现任政府忠诚,避免与大国相争,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美国经济和外交的需要,但更多的是对贸易和国防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赫德曾赞扬日意格,说他有事业心、勤奋、聪明、能干。但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英法在华利益是有矛盾的。中国创办海军,采购军舰,两人争作掮客,也发生了矛盾。赫德还担心日意格出任河内海关总税务司、法国驻华公使,与自己抗衡。于是,又多次对日意格进行了尖锐批评。这都与晚清史息息相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07,(4):100-103
赫德认为丁汝昌是一位很出色的好老头,但是,他既不是个军人,也不是个海员.赫德处心积虑地要使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军,因此,当丁汝昌访问英国时,他要金登干予以帮助,琅威理来华后他要他不要被丁利用,后因琅威理缺乏耐心,使赫德的目标落了空.  相似文献   
8.
赫德很欣赏琅威理的才干,极力向英国外交部、海军部说明,为了英国在华的巨大利益,将琅威理推荐给李鸿章,担任了北洋舰队的总查,期望琅威理能像他控制中国海关一样控制中国海军。琅威理工作相当出色,但他在李鸿章未能满足他指挥实权之际愤而辞职,使赫德大为失望。  相似文献   
9.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朝历史上的惟一一所八旗海军学校———昆明湖水操学堂给与了全面、深入、翔实的研究与评述,展拓和深化了既往水操学堂研究的内容;并将其放在晚清历史大背景下予以考察,通过丰富、新鲜的史料,对学堂创立的目的、过程、意义,学堂与颐和园重建的关系,学堂人物的后期命运,以及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了叙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