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6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密不可分,但不是一回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有形态,不能重新创造。继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证人不愿出庭作证、证人出庭难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客观现实。这种客观现实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文化心理上的原因,也有价值层面上的原因,更有制度层面上的原因。因此,考虑我国的国情,在不违背历史文化传统和现有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建立尽善尽美的证人制度是我们每一个法律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从会计平衡式的经济意义角度去理解会计平衡式时,现代会计平衡式不能完整、准确表达企业资本资源,从而导致歪曲企业盈利能力等局限性.新的会计平衡式构造,应该克服这些局限,并且还应该将所有与企业资本资源相关的多边权益方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通过对近段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讨论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轨迹,并进而探求应该如何重构出契合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重建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已经在学术界提出。它的理论前提在于当今的中国文论已经西化,可是对于真正的西方文论来说,它显得比较稚嫩,有时也缺乏文化的相应支撑;对于中国的文艺现实和中国广大文艺接受者的审美心灵来说,它又缺乏深厚的根基,难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阐说。本文首先辨析中国文论重建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中国文论重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苏童小说以对历史的不断挖掘和想象,营造了一种悖论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在其生命体验和故乡情结的反复呈现中,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颠覆和重建,从而完成了一个具有更深刻意蕴的悲剧性主题。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作证对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权益的保护、增强诉讼活动的透明度、保障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证人不出庭,特别是重要、关键证人不出庭作证,这将直接影响到刑事案件的庭审质量和审判结果。但是,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难已成为严重困扰我国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界定证人的范围,剖析证人不出庭的原因及危害,以期构建一种更加完美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意在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建构中关键问题——官方的角色,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淡化办学理念中的官方色彩;二是淡化管理模式中的官方色彩;三是平等对待民办高等教育。认为要构建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模式必需从淡化官方色彩开始。  相似文献   
10.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