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8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3篇
管理学   5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3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67篇
丛书文集   304篇
理论方法论   358篇
综合类   1929篇
社会学   633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articipant retention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succes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Challenges in re-locating and retaining participants over the long term are major issues for researchers working with young people who face adversity and experience frequent changes in circumstances.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a study of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and their transition into adulthood. Rather than the more conventional schedule-based approach to locating and re-interviewing young people, a relational process,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was used to facilitate young people's involvement in the study. Embedded in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is recognition of the diverse and fluctuating circumstances that shape young people's availability for interviews. Several case examples are considered which amplify the way tha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allowed the research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case examples highlight the value young people attached to being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n the ‘right time’ of wider relational tensions for young people and the need to negotiate researcher status as a different sort of adult. The ‘right time’ framework contributed to a high retention rate in the study generating a more representative sample and enhancing the subsequent data analysis by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of these vulnerable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2.
私营企业女工权益保护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私营企业中 ,普遍存在着职工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尤其是女工权益受侵害的问题更为普遍,也更 为突出。女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也有企业主方面的,还有女工个 人方面的。制定专门的《私营企业法》,明确劳动契约原则,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 职能,加大新闻机构宣传与监督力度等,是有效保护女工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投入中政府与农户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投入状况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业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是否增加农业投入的问题上,政府与农户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通过农业投入不足的现状考察,用博弈的方法阐释农业投入不足的原因,提出加大农业投入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如何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课题。运用邓小平理论中关于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的观点并指导实践 ,将会对我国的四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勃鲁盖尔一生以农民为描绘对象 ,故以“农民勃鲁盖尔”而知名 ,他是油画家、版画家 ,画师辈出的勃鲁盖尔家族奠基人。其画构图独特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多数作品源于《圣经》和尼德兰谚语 ,以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人类进行讽刺和揭露 ;其作品在传统题材表层之下 ,既有表面意义 ,又有其深味。  相似文献   
6.
多数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年龄小的人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儿童比成年人学得好。通过对大量的有关年龄因素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SLA)的资料的辩证分析,肯定了在自然条件下,就语音和语法方面而言,年龄越小,学得越好,但年龄大的人在读写方面的优势以及成年人比儿童能够更快地习得第二语言语法的事实证明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年龄小的人并非总是比年龄大的人学得好,从而论证了"年龄小优势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民社会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农民工。按其居住地和从事职业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在乡在土型、在乡离土型、离乡离土型、离乡在土型四种类型。在乡在土型农民工既在家乡附近的企业打工,又经营土地,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在乡离土型农民工在家乡附近的企业里打工,不再经营土地,完全把打工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离乡离土型农民工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完全和先前的承包地脱离关系,打工收入为其经济来源;离乡在土型农民工虽然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但家庭承包地仍然经营着,二者所得为其经济来源。文章的目的在于更深入地研究农民工,认识不同类型农民工的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需求,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能加快城镇化进程,而且能有效地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当前,这一政策的实施遇到了一定困难。首先以政府和农民工为对策主体,建立了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静态与动态几种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一定政策环境下,政策和农民工之间的对策,并提出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若干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将其收益矩阵进行了一般处理,使其结论更具普遍性。博弈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政府不宜采用大规模转化农民工为市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This article, which has its origin in a feasibility study carried out for three youth telephone helplines, focuses on gender, difference and helpline access by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writers noted that for the three commissioning helplines, as is the case with the majority of other telephone helplines,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callers are female. A helpline for young Muslims where the gender access ratio was 50/50 stood out as being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Until recently, literature on gender and help‐seeking has tended towards making a blanket identification of males as experiencing difficulties in negotiating pathways to help. Although this difficulty of males is evident in relation to both help‐seeking and access to helpline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t least in relation to helpline usage, when we take culture, ethnicity and sexuality into account, the help‐seeking situation may be more nuanced. This has implications in terms of enabling a cross‐section of young people to access helplines as well as with regard to helpline servic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