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阜小片的许多上声字同时存在着方言字调和普通话字调,导致肇阜上声字调的方普竞争。大部分肇阜上声字调处在方普竞争的开始阶段,少部分肇阜上声字调已经被普通话字调归化,还有略少部分处在方普竞争的相持阶段。肇阜上声字调和普通话字调之间的竞争与词汇扩散的程度和方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现行《现代汉语》统用教材中上声字的变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三个以上上声字相连。要根据词或词组的结构方式适当分组,进行调值变换。  相似文献   
3.
汉语北方话上声连读变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汉语北方话中,上声连读变调是一种普遍倾向。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数十种北方话中上声变调与他调类变调的对比,揭示上声变调的诱因。研究表明低调不稳定性可能适于解释他调类连读变调,但不适于解释汉语北方话上声变调。上声变调在很多北方方言中是强制性变调,而他调类变调则属于选择性变调。因此,汉语北方话的上声变调很有可能是一种调类型变调。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讲汉语普通话时会带有本民族语言的腔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采用声学实验的方法来探讨语音的实际表现。本文对傣族习得汉语普通话上声变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习得情况在不同变调类型中表现不同,而且不同性别的习得表现也有差异。习得偏误主要在调型和调域上。  相似文献   
5.
在粤东闽南方言汕头话中 ,中古浊声母字除了上声之外 ,平、去、入三声字调类分化基本上是不论全浊、次浊均读阳调类 ,但上声的次浊字却读阴调类。而中古浊声母去声字又有读阴上和阳上的现象。本文对这两种现象进行了考察分析 ,并跟厦门、漳州、泉州和广州等方言的类似现象作了比较研究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文章着重考证了明代闽北政和方言韵书《六音字典》上声调类,并与中古音和现代政和方言逐一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差别颇大。这是由于方言接触,引起不同方言的渗透与融合,导致上声调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2)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4)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5)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语音正误、缺陷的判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核心难题之一。本从音位学角度,为上声的各种变体和辅音在语流中的各种变异的判别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具贤娥 《理论界》2010,(10):157-158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最早出现关于上声连读变调的描述,凡例中说"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正反映了上声上声时前一字读为阳平的现象。本文根据这条对《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的上声字组的声调标记进行了分析,查明了它们出现的情况和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