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7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00篇
理论方法论   29篇
综合类   397篇
社会学   98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Bel Canto声乐体系的萌芽期,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声乐艺术在宗教与世俗二元文化的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宗教文化中的声乐现象以服务宗教仪式为宗旨,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中心,围绕对圣咏的修饰和扩展,逐步体现着作品体裁、表演形式以及歌唱技术的全面复杂化趋势。而世俗文化中的声乐现象在充分展示世俗文化特征的同时,又无法避免地接受强大宗教文化的浸染。二者在对立与并存中共同推动着Bel Canto声乐艺术的系统化构建,为Bel Canto声乐体系的主体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素材。  相似文献   
2.
如果将信仰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会发现对于信仰自身而言,其超越性是必然的;但是,对于处在具体境遇之中的人而言,信仰的这种超越本身就带着世俗的气息.因为人首先是需要维持生命的活物,信仰在最初正是要给人以继续存活的胆量,而当人开始为自己的本性担忧的时候,信仰又为人提供一种更高的标准以提升对于自我的认识.于是,从生存的困境到精神的绝境,信仰往往是人的希望的一种寄托.而在最深刻的层面上,信仰是用绝望中的希望在世俗中建构起一种超越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重视世俗生活和人的现实享乐,把对财富的拥有看作享受的根本基础,驱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为近代科学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实践基础。人文主义唤起了人们探求人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奥秘,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俗的社会生活,用求证试验的方法验证真理。人文主义否认权威;追求知识,捍卫真理,从而塑造了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霜枫 《女性天地》2005,(4):32-34
当“全职太太”逐渐被中国人接受的时候,更加挑战世俗观念的“全职老公”也出现了。一份调查显示,当问及“经济条件允许时,您是否可以放弃工作回归家庭”时,京、沪、穗三市共有41.3%的被调查居民表示赞成,52.6%表示不赞成,6%不置可否。而有意思的是,有四成男性表示可以回归家庭,仅比女性低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人在家洗衣、做饭、带孩子不再是什么稀奇事。而这种现象,除了男性的意愿之外,另一方面自然也是源于女性收入的增加,以及年轻女性在琐事上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5.
在<骆驼祥子>中,虎妞是作为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对祥子悲剧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人物出现的.本文从人性和伦理的角度分析,认为虎妞在祥子的悲剧中不应负有过多的责任,事实上她也是一个受害者.而且她还有一些属于她自己的品质精明强干,谙于算计,泼辣直率.  相似文献   
6.
吕洞宾是传说中的神仙,但其诗歌却含有丰富的世俗意义,既是文人心态的折射,也是大众心理的体现。其诗作中的道德观念,尤其与俗世相通。即使看似超越现实的诗作,也是人们对本体生命关怀的写照。特别是吕洞宾诗中的剑仙形象,乃是人间矛盾冲突的倒影。  相似文献   
7.
高翠元 《兰州学刊》2005,(6):270-272
唐代情爱传奇是唐代文士根据他们的情爱体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在这些传奇中男性操纵着话语权利,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男权主义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来叙事,故这些情爱传奇中深刻体现了男权语境中的文士的隐秘心曲.一方面,它折射出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士在本能欲求驱动下的色欲心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文士对人的灵性和至情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8.
世俗人生的表现是文学传统中不容置疑的存在 ,然而 ,共和国成立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只因激进话语的霸主地位而被强权扫地出门 ,消失于文学地平线。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文学多元格局的逐渐形成 ,对普通百姓世俗生存境遇的书写已经成为了几代中国作家 ,特别是年轻作家群表达世界的重要方式 ,成为了文坛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谁家有女初养成>,是一部荡气回肠、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潘巧巧沦为杀人犯的过程.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少女潘巧巧命运相关的人物,他们或温情脉脉极富爱心,或十恶不赦愚昧至极.他们共同造就或目睹了潘巧巧的悲惨命运,但同时,他们也在完成着各自的悲剧人生.作品以精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深厚的感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代世俗画,揭示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中情爱、性爱、欲望的书写一直是创作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其丰富的创作实践,也有着对这一创作现象及其问题的不断思考。在当下社会文化的转型期,这类写作对文学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文学的本体是人生的诗意,其本质是推进人的精神、心灵的净化,更是对人的自身道德的提升,因而文学史的情爱、性爱、欲望书写提供给我们的不只是一种创作题材的选择问题,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我们有必要通过现当代文学史中具体创作现象、典型作家作品的历史辨析,以及其反映出的整体文学史问题的反思,期盼由情爱、性爱的生命体悟而深入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部考察,警惕新的文化语境下作家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削弱,真正理解身体写作的存在本体论意义。本期选发的这一组笔谈,也许观点不一,但目的在于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对这类直接关乎人的存在自身的创作和理论问题,展开学理层面上的充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