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128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9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期,天下一统,社会安定,在这种社会形势下,士人们普遍失去了像先秦士人那样,为帝王之师、延说诸侯、建取功业的机会。于是部分士人逐渐产生出一定程度上疏离政治,安于著述,关注个体生命、自由、情感等心态,这些心态可称之为文人化心态。两汉士人文人化心态在西汉初、中期开始萌芽,到西汉后期的扬雄那里走上成熟.而在东汉前中期的班固、崔骃、张衡等人那里达到高潮,之后便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代正处在中国古代宗教的萌生阶段 ,乡间社会充满着浓厚的原始信仰与原始崇拜气氛 ,人们所崇仰、祭祀的神、鬼怪多种多样 ,对待它们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这一切构成了汉代乡村社会神崇拜的独特风格。也构成了汉代社会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文学中出现的伐树折枝事象 ,往往渗透文人的生命理念。人们是从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出发去沟通人和树 ,用生命能量转换的观念去表现从树木到器具的变化。在出现伐树折枝事象的作品中 ,有的是表现道家的生命观 ,有的是展示儒家的价值观 ,尽管立足的基点不同 ,但都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关爱。乐器赋所表现的生命能量的转换 ,显示出前后一致的属性  相似文献   
4.
两汉的宗族土地所有制与宗族的生产组织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宗族势力的重建和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尤其与大庄园经济的发展相同步.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来源一般有买卖、国家授赐、豪取强夺等几种途径.一方面,宗族势力依靠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获得土地,形成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土地所有;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者又利用手中的土地作为团结宗族的手段,纷纷采取庄园经济模式,组成一个个宗族的社会经济集团.两汉宗族土地所有制成为东汉以后土地制度的重要形式,宗族组织在社会生产方面也逐步表现出重要的生产组织与保障职能.  相似文献   
5.
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原始道教是道教史和两汉史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采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道教经典互相契证的方法 ,通过对史料和思想的深入发掘 ,对汉代灾异论与原始道教思想的形成、两汉诸多社会危机与原始道经预言之间的关系、原始道教对汉魏政治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问题 ,进行系统考证和还原分析 ,力图从纷繁复杂的两汉历史中剥离出原始道教思想及其在汉魏政治秩序变迁中的作用 ,探考道教兴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6.
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风采独具的时期。一方面,它以其动荡纷乱、黑暗沉重而著称于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它又以其灿烂的思想文化深深地吸引后人。六朝美学以其高迈超逸的风神卓然标峙于中国美术史。它结束了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依附于政教道德的狭隘的境界,将审美和艺术创作与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个性追求融为一体,形成了并列衣被后世的美学范畴,从而产生了“体大思精”的美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可以说中国完整意义上的美学始于六朝。其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捩意义。六朝美学与先秦两汉以及唐宋之后的美学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秦惠文王灭乌氏戎后,设置了乌氏县,两汉时期的乌氏属于安定郡所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乌氏相关史料、出土器物、东汉时期的羌汉战争及田野考古调查资料相结合,对两汉时期的乌氏地望进行再考证,认为两汉时期乌氏县治位于今平凉市崆峒区政府所在地,东汉时期羌汉冲突贯穿于始末,导致安定郡县多次内迁,泾阳被省并,朝那迁徙治所,乌氏的辖区面积延伸到西北部原朝那、泾阳境内。  相似文献   
8.
唐会霞 《青海社会科学》2012,(5):194-197,203
两汉时期是豪族产生并形成的时期,右扶风马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马氏家族以军功兴族,后来又以外戚身份走向鼎盛,最后又转变为军功、经学合一的家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文武兼擅、富于才干、积极进取、天下己任、严于律已、慎于立身的主要风貌,对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马氏家族的兴盛与衰败皆与两汉的政治、军事、法律与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侯宗辉 《甘肃社会科学》2012,(5):174-177,183
两汉之交窦融据守河西的初期,粮荒蔓延于整个河西地区。窦融集团因时制宜,先后采取核定吏员编制,缩减吏员廪食数额;纠察隐藏私占瞒报现象,完善粮食支出核查制度;禁杀马牛、安置随军家属,增加农业劳动力;打击私铸钱币与掘冢贩卖衣物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径;以及颁布以谷为俸的官俸新制等等一系列举措,及时地解决了粮食危机。这为河西窦融集团成功地排解周边羌胡势力的夹击,保境安民,并支持光武帝消灭陇右隗嚣割据势力,平定巴蜀公孙述,完成全国统一战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仙”的字形演变,其字义从描述特定形貌延伸出超凡脱俗之义,并兼容登、升义后形成较为原始通用的“神仙”义。在方仙道以邹衍五德始终之说论仙之后,“仙”第一次与长生产生关联并较为完整地具备了宗教义。汉晋时期,“仙”多与鬼神混用,泛指一类与人异质且具备特殊能力的群体,仙人概念发展呈多元化样态:观念上从具备纷繁不同能力的群体转向以长生为核心的修道者,方法上从信仰崇拜转向己身修行,关系上从独立个体转向严格的等级次第。在此背景下,葛洪提出与前人皆不相同的仙论。首先,仙不是异质于人的特殊群体,而是人道之仙;其次,人之为仙的核心关键是长生,唯长生可以称仙;再次,长生不是特定之质,而是学致的;最后,学才是人之本真,学的两个要素是明师和定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