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运河之水主要是依靠漳卫两河来救济行运,卫河水势比较平缓,但漳水水势迅猛,而运河河身并不宽广,每遇汛涨,堤岸难防,往往会有冲决之患。为了防止运河决口,冲坏禾稼,官方积极地修筑堤坝、开挖减河,民间也纷纷筑堤。而有些地方却因运河决口土壤淤肥,却希冀运河在此决口,致使而引起的筑堤之争与偷掘堤坝事例不断。  相似文献   
2.
1981年,张含英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之约,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黄河召唤系我心。这个命题十分恰当地概括了他为黄河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努力的奋斗历程。张含英的家乡是山东省菏泽县,地处黄河下游沿岸,深受黄河泛滥之苦,幼年的张含英,就经常听祖母和母亲讲述黄河决口改道的故事。每年夏秋季节,黄  相似文献   
3.
西汉黄河瓠子决口及其治理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从科技史的角度研究西汉瓠子决口的地点与成因,探讨河决长达23年不治理的原因,以及瓠子堵口所使用方法与技术,还有宣房宫遗址的确认论述,重点对我国西汉时期黄河决口的治理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河政与荒政这两项曾被国家高度重视的事务陷入了混乱,这在清廷对铜瓦厢决口的应对问题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清廷正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疲于奔命,因此决定"暂缓堵筑"决口,对灾区采取的救济措施也非常有限.通过清廷对整个事件的应对可以发现: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形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已经大大地了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明清以来的河政体制走上了解体的道路,救荒事务更加地方化.  相似文献   
5.
1855~1874年黄河漫流与山东人口迁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咸丰、同治年间,黄河多次决口漫流,汹涌澎湃之水灾肆虐于山东30多个州县,其祸害之烈,惨不忍睹。连年的水灾造成山东人口迁移,其形式有三种:(一)以湖团形式移民于铜、沛、鱼等地;(二)南河故道移民;(三)后撤型移民。黄河漫流地区的人口迁移具有以下特点:(一)迁出地较为单一;(二)漫流区内部移民差异不显著;(三)移民的自发性;(四)移民的生存性。灾民外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对于迁出地来说,它部分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口压力,但土著流徙加剧了土地荒芜、村落萧条、城镇衰微;对迁入地来说,大量的移民前来开发荒地,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在政治、文化、政区设置等方面引起了当地社会的某些变动。  相似文献   
6.
光绪年间 ,黄河三角洲河患次数多 ,规模大 ,持续时间长 ,造成的灾祸重。河患下的灾民迁移贯穿光绪年间的始终 ;移民安置区域集中于沿河两岸地势高处及利津东部、广饶东北部黄河新淤滩地 ;移民形式为政府安置与自发迁徙间杂 ;移民种类属以生存为目的的生存型移民  相似文献   
7.
张艳丽 《兰州学刊》2007,(9):175-176,80
永定河为京师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但是,历来水患频繁.文章以嘉庆六年永定河决口为例,对灾情及救灾措施进行探讨.此次救灾活动应该是嘉庆时期较有成效的一次,但其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传统荒政的作用日益降低.  相似文献   
8.
成丰元年,黄河在江苏北部的丰北发生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决口。当时太平军兴,清廷疲于应对,无形中于河务有所忽略,对于此次决口也没有按照惯例组织紧急抢险,而是将其视为“缓”务,这使得决口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得以堵筑。然而,决口堵而旋决。面对这一局面,清廷考量政治局势,决定放弃决口堵筑工作。透过整个事件可以看出:在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的局势下,清廷的施政能力大为减弱,自身的存亡绝续成为第一要务,河务与荒政已然陷入了混乱。  相似文献   
9.
10.
2010年6月27日傍晚,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倒,牵动全国人民的江西抚州唱凯大堤决口封堵成功,比原定时间提前了3天。望着现场欢呼雀跃、焦急等待返回家园的灾区群众,记者不禁回想起封堵决口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