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28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2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卦气学是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周易》本经中本无卦气观念,故后世用卦 气学解经的种种说法皆为于经无据之妄说。卦气说的理论支撑为阴阳二气运行的原理、天人感应、五行生克及其派生的 五行运数原理。在两汉社会政治生活中卦气学实际是一些知识分子发表政见,参与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理论形式虽存 在严重问题,但对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发展有启示作用,并存续了先秦儒家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卦气学与洪范庶征学有 密切关系。这种学问虽借用了历法知识,但对历法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结论认为: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法制体系与法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法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京城法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法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法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法律理念,开启了西北地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初步融合,其法治思想与精神和开发西北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府所传承。此外,还在工程技术立法、农业技术立法、预防疾病立法、师范高等教育立法方面作了开拓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向文  感恩  黄思好 《源流》2017,(2):14-19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处于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的珠三角经济圈,现辖5个县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57.1万、常住人口475.6万。2016年5月,惠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5.
作为交通运输方式,临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临空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利用郑州空港数据及其区域发展分析了两者间的关系,并对郑州发展临空经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7.
庞树生 《老年世界》2013,(21):58-58
凡事务必掌握分寸,这一认识是我学习《易经》的“小过卦”受到的启发。“小过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六十二卦,它的卦辞是“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卦辞的意思是“小过卦,亨通,  相似文献   
8.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语境下,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成为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二者都现实存在。借章学诚提出的文德说来探讨复杂的人、文二者关系,从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对人、文关系的迷惑提供一定的视角,认为:作者、读者临文时的态度达到“敬”与“恕”是现代语境下人、文关系统一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