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22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诰》是研究六朝道教史和中古汉语的必用资料,但长期以来没有校注本,这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由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忠夫和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注》,对《真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真诰》最为翔实的校注本.然因该书卷帙浩繁,一些点校及排印尚有问题,可再探讨.兹选取27例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根据所见有关俄文资料,简略介绍俄国著名东方学家巴托尔德的生平、学术成就和《巴托尔德文集》,以便中亚史研究者参考、查阅。  相似文献   
4.
别集、总集均属于古代集。它们的编辑,尤其是别集的编辑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时期章多以单篇流传;两汉之际,史家录作品由依类分别记录,到逐类记录;东汉末至建安时,别集雏形已形成。魏晋以降,出现以姓氏标明为集的《诸葛氏集》。最早的总集是晋挚虞的《章流别集》,而不是刘向所编的《楚辞》。  相似文献   
5.
在悠久的中日关系史上 ,汉籍的交流所发生的深远影响 ,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弥补了因人员交流受到限制而导致的遗憾。因而就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回流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赴日访查引进汉籍 )的历史和日本收藏汉籍的现状进行系统考察与研究 ,对于深化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开展国际汉籍研究领域的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波杂志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系刘永翔先生校注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而成,前后历时六载,用功精深,学林甚有口碑。由于古代笔记涉及范围十分博杂,校注者亦偶有疏失。如卷四《修图经详略》条云: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如果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意义上来理解文化,毫无疑义,科学是文化,而且是十分典型的文化。因为科学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体制,也是这种最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社会体制的最终知识产品。但是,如果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意义上来理解文化,那么,科学是不是文化就有点疑问了。因为,通常人们认为科学是对事实的描述,而与价值无  相似文献   
8.
许木咏 《南方论刊》2012,(1):100-10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王安石《文集》——题记世界的机遇只是留给善于学习的民族。考古发现的玛雅文明,至今仍有不可破解之迷,数千年的文明令人不可思议,其失落也匪夷所思。有人认为孤立封闭,后期惰于学习使它堙灭了。  相似文献   
9.
杨万里诗文集最常见的四种刻本四部丛刊影宋本、四库本、四库荟要本《诚斋集》,及乾隆吉水湴塘杨氏宗族家刻本《杨文节公文集》,都存在着许多错误,而问题最大的有两个方面,即存在非常多的字词错误和段落窜夺。通过对这四种刻本进行比较并作辨析,将四种刻本里的杨万里诗文存在窜夺的篇章予以复原,以供海内学人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五卷本的《王建中文集》,是作者学术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也是对作者学术道路与学术品格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作者的学术研究具有视野开阔、多面开花、勤奋治学、进取开拓、勇于表明自己学术观点的特色,且注重评文与评人的结合。作者学术品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学术道路密切相关,成为作者学术跋涉的珍藏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