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黄庭坚作为北宋佛教居士的名家,代表了当时文人普遍的习禅心态。本文从佛典阅读的角度,通过归类分析,细致地探讨了他的潜在心理,认为他钻研佛学是为了平衡内心、完善道德、匡补儒学,并藉以提高艺术的修养。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作为北宋佛教居士的名家 ,代表了当时文人普遍的习禅心态。本文从佛典阅读的角度 ,通过归类分析 ,细致地探讨了他的潜在心理 ,认为他钻研佛学是为了平衡内心、完善道德、匡补儒学 ,并藉以提高艺术的修养。  相似文献   
3.
五代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事迹对吴越佛教乃至中国佛教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考订永明延寿的有关生平史料,择取其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官钱放生"、天台习禅与课诵<法华经>、与钱王之密切交往等事件及其融合会通的思想主张,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也是中唐大历、贞元诗人中深受佛教影响的诗人之一。韦应物的崇佛习佛有其社会思想根源。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朝纲混乱,政出多门,内有宦官弄权,外有强藩割据,统治者无心治国,党同伐异,亲亻妄远贤。士大夫阶层在这样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一方面要立足社会,实现自我;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独立人格,因此时常产生痛苦的心理。随着中唐佛教的发展,士大夫间普遍热心佛说,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归宿。就韦应物来说,其崇佛还有更具体的主观原因,除了其遭受仕宦风波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丧妻的打击,二是长年遭受痼疾之苦。韦应物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也正是为求得精神上的解脱。韦应物的诗歌创作也深受佛教观照思维方式的影响,其诗作蕴含着禅宗所推崇的静寂与冲淡的内在精神,有不少妙悟禅境之作  相似文献   
5.
作诗是诗人之本色,习禅是僧人必修之功课,两者似乎毫不相关,在唐五代,诗人习禅与僧人作诗甚至诗禅双习却是普遍的现象。对这种现象,前贤时彦多有解释。真实情况是,在消解情感的功能上,诗以导情,禅以敛情,互相为用,这才是诗禅双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