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11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36篇
人才学   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90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1225篇
社会学   114篇
统计学   1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老伴老米走了,一个人的老年生活让老顾感到很孤单。一个月前,楼下的老朱也去世了。老朱六个儿女,有公务员、警察、教师、小老板。老朱猝不及防死了,因没立遗嘱,结果儿女为了争老朱仅有的一套住房,从吵闹最终演变为打架,三个子女住进医院,等着打官司。那种混乱与尴尬让老顾都感到脸红羞耻,为此,他去了律师事务所,立了遗嘱,并做了公证。办完公证,接待  相似文献   
2.
3.
4.
隐喻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 ,也是人类语言进化的一种方式。隐喻化的结果体现在语言不同层面的象似性中。但象似性丰富了语言的理据却又模糊了语言的任意性。因此分析和研究语言的象似性比坚持语言的任意性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如何评价他笔下的人物 ,多年来研究者各持己见 ,争论不休。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使用了不同的手法所造成的。本文主要分析了作者似褒实贬、名贬实褒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几个人物的分析 ,解读曹雪芹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真实评判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水墨语言极为丰富 ,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外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这种艺术语言反映在传统的水墨山水画中 ,则深化为“言”“象”“意”的高度统一。“言”为山水画的笔墨形式 ;“象”是通过笔墨所再现的物象 ;“意”则是山水画表现的意境。三者层层递进又融贯相通。对于三者关系的把握 ,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洛克论宗教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处理宗教冲突的基本理论依据。但新近发现的文献表明,洛克早年是反对宗教宽容的。本文将洛克对宗教宽容的几次讨论放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宗教冲突的政治背景之下,指出洛克前后期虽然主张不同,但都遵循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第二篇政府短论》中提出的"神法—人法—兄弟法—私人法"的法律结构,只是针对英国现实问题,在这一框架当中适当调整。无论他主张宗教宽容还是不宽容,目的都是为了清除天主教在英国政治中的势力,围绕圣公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他晚年与普洛斯特有过多次争论,但所涉及的并不是原则性的分歧。我们今天思考宗教冲突与宽容问题,应该看到洛克宗教宽容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刚入腊月,因为雪后路滑,婆婆摔了一跤。50多岁的人,滑倒后直直摔到了石阶上。后果可想而知,腰椎严重受伤,最乐观的结果是,休养三个月后才能站起来。现在,只能是彻底躺着了。住了一周的院后,医生建议回家休养。  相似文献   
9.
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实即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启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对创作之前的作者必须保持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