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果中国出现了一个厚实的社会,那国家建设其实就完成了一大半。关于国家建设的具体设想,我跟于建嵘教授基本接近。我会更侧重干从历史维度为这方面的讨论提供一个参照系。也即,我想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目前的状态是怎么来的,然后谈一点对现实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微言博义     
《国际公关》2011,(4):96-96
@:于建嵘:如何评价“郭美美事件”?我认为:1.此事表现出民众对中国红十字会官僚化和长期不透明的愤怒;2冲国红十字会面对信任危机,没能给出合理解释;3.中国红十字会如再不吸取天价餐费等腐败事件的教训,下决心改革,建立公开制度,将彻底失信于民。  相似文献   
3.
显而易见,2011年伊始,“微博打拐”已成为最抢眼的四个字。1月25日,微博名人、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在新浪微博上开通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账号,“希望大家见到街头乞讨儿童就拍照或录像”,借微博的力量寻找那些被拐卖乞讨的儿童。这条微博引起强烈反响,被迅速转发,网友们纷纷上传照片。  相似文献   
4.
于建嵘教授是游走于中国底层社会的一位政治社会学专家。《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一书(人民出版社2070年8月第1版),既是他十多年来从事政治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同时也是该学科领域最为尖端前沿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张雄 《东西南北》2011,(5):24-25
他是一个最不像学者的学者,不修边幅,村里人以为他是下岗工人,没钱只得住郊区。他又是一个最有气场最猛的学者,在全同各地开讲座,给官员讲政治,讲到动情处,他大手一挥:“你们今天要记住了,不要强拆,否则会有报应的。”尽管他骂人时不留情面,  相似文献   
6.
美国式打拐     
当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博士推动的“打拐”在微博上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打拐斗士”早已家喻户晓。30年前,约翰·沃尔什6岁的儿子被拐走并遭杀害,约翰·沃尔什亲眼目睹了美国失踪儿童求助法律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一周声音     
2010年社会泄愤事件时有发生。如车祸、非正常死亡、医疗事故、城管打人等。民众围观并继而出现严重的打砸抢行为。参与者大都与事件双方都没有直接利益。只是为发泄对当官的和富人等强势人群的不满——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在其微博中指出,  相似文献   
8.
近读余英时氏谈季羡林、任继愈等“大师”和于建嵘氏谈县政改革乃解决社会危机的“以空间换时间”两篇文章,尽管二者谈论的是不同问题,前者谈学术,后者谈政治,但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如所周知,一个多世纪以来有着无数的纠缠和纠结。对此,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一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展开,诸如“求是与致用”“学术与政治”“专家与通人”等等。  相似文献   
9.
王姗姗  任芊  王洋 《社区》2011,(10):57-57
兔年春节,彭高峰或许是最幸福的一个人。2月8日,他终于找回了被拐3年的儿子彭文乐。“是我们的孩儿,是我们的孩儿。”彭高峰流着眼泪给家里打电话,不停地重复这句话。近日,知名学者于建嵘开设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颇受关注。一时间,“微博打拐”成为舆论焦点。相比中国,国外在打击人口拐卖上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他们在保护妇女儿童方面都有哪些妙招?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3,(23):18-21
各位下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一个和谐的中国走向世界”。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这个演讲会的主题是“新新中国,走向世界”。而什么才是“新新中国”呢?主办方在这个会议筹办时提出了一个命题,就是希望提倡民众要“不抱怨”,甚至还想在中国推动一个什么“不抱怨”的运动。对此,我心中充满了疑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