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相,其突出的个人素质表现在精于至味之理、精通耕作之道、创制治病汤液几方面,即懂得如何吃饭、种地和治病。这正是广大民众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治理内政极其关键的因素,只有这三件事做得好,才可能完成"祀与戎"等国家大事。如此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勤于思索有关。  相似文献   
2.
认为伊尹篡位或与商汤实行二头联盟政治,是对伊尹政治身份的误解,伊尹与商汤实行二头政治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准确估价.先秦时期的儒家及其他诸子都认为伊尹是一代贤臣,<竹书纪年>有关伊尹篡位的说法不足凭信.卜辞中大量存在祭祀伊尹的材料这一事实,只能有效地否定篡位说,而不能支持二头政治说.  相似文献   
3.
古代庖人包括宰人和膳夫,负责食物的加工和制作。庖人、烰人名称的由来,体现了先民对饮食制作者的器重。伊尹和庖丁是古代早期庖人形象的代表。伊尹、庖丁形象都是以技喻道,把实际操作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加以观照、显现,并有同类作品与其辉映。  相似文献   
4.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0):140-141
在《孟子·万章下》中,有孟子对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位圣贤言行的评论,然后总结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圣之时者”,即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孟子据此认为,孔子已达致集圣人之大成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运用法国结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方法,对商代伊尹的传说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揭示出原本散乱的传说背后的对立转换关系和结构模式。"伊尹诞生"、"伊尹烹汤"、"成汤祷雨"和"成汤作乐舞"这四组传说凭借"烹饪用火"和"空桑"等结构成分得以相联结和构成体系。结构分析为上古神话传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一、豫菜的历史和伊尹的关系 正像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一样,豫菜可以说是其他菜系的摇篮.中国烹饪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是距今约7000年-8000年前的饮食器具的代表.在此之后的河南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陆续显示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8.
《史记·殷本纪》曰:"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伊尹报",前人多理解为伊尹陈报政绩,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古文字材料,此"报"与文中提及的"社"紧密相关,应是对"社"的一种祭祀,也就是报社。  相似文献   
9.
伊尹,名挚,夏末人。以佐成汤伐夏救民,建立商朝而功德昭著,汤举任以国政,委其以“冢宰”(宰相)。尊为“元圣”。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虽然是一篇属于“怪力乱神”的文献,但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根据篇中所述的伊尹与夏桀、商汤的关系,分析了古史传说中伊尹去夏朝做间谍的有关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