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47篇
  免费   679篇
  国内免费   183篇
管理学   1523篇
劳动科学   69篇
民族学   413篇
人才学   341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6884篇
理论方法论   1240篇
综合类   12047篇
社会学   1253篇
统计学   103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73篇
  2022年   371篇
  2021年   507篇
  2020年   482篇
  2019年   479篇
  2018年   210篇
  2017年   378篇
  2016年   451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1376篇
  2013年   1207篇
  2012年   1436篇
  2011年   1625篇
  2010年   1523篇
  2009年   1521篇
  2008年   2376篇
  2007年   1759篇
  2006年   1275篇
  2005年   1249篇
  2004年   976篇
  2003年   883篇
  2002年   746篇
  2001年   630篇
  2000年   489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震撼了整个世界,成为无产阶级最锐利的思想武器,照亮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解决当代问题仍然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是以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前提的。在全新的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虽然在理论上与工农兵具有法律上平等的社会地位,但在现实中他们又不得不接受"人民"的改造。在工农群众面前,我们能明显感觉到知识分子的"道德自卑"和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成为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获得道德救赎的唯一出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的情感认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义务和道德职责。  相似文献   
5.
普里什文哲理散文中所具有的预言式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备受当代“生态文学”理论家的青睐。但他热衷描写狩猎场景的猎人情结却又遭到新世纪中“生态伦理”理论的诟病。其实从文本的本体性观念来理解,普里什文的诗性自然情怀、生态观念与他的猎人情结并非只有冲突的一面,他所表达出的是人对大自然万物之本能与道义之间的尺度衡量,而这种衡量也可反观当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实际上表达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6.
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的问题具有澄清作用;就"发展"来说,中国古典美学之特征和基本范畴的形成、中国现当代美学之思想体系的构建等都能在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中找到渊源;就"突破"来看,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为何要超越二元对立以及如何超越二元对立均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即追寻"意义"与回到"经验"。  相似文献   
7.
刘倩 《阴山学刊》2015,(1):36-40
《银狐》是郭雪波在对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整合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成的。作者通过叙述常年栖息于科尔沁草原的一只银狐与人类、现实的关系和冲突,构成了小说内在叙事张力。虽说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这部小说内容、题材和创作方法的民间特色,但从叙事学的角度,在民间语境中对它予以观照的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小说的民间性叙事特做纵深拓展。也就是说,从小说的民间资源和叙事策略,探讨民间叙事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8.
阶层划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孔子的阶层美德伦理以"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划分为现实根据,同时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等级划分进行了生产、分配、消费上的经济规定,并为每一阶层的利益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使其在追逐现实利益时,也依然能够保持对义的坚守。以此在规范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能跨时空、超阶层地为现今社会结构的完善与义利关系的统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历来的文化观念中,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一种社会精英,这种定位迄今并没有本质变化.社会精英的定位意味着,教师被要求承担高于普通民众的伦理义务,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像后者那样只需遵循宽松的现实伦理,而需要践行严格的现实伦理标准甚至理想的伦理标准.但另一方面,他们与普通民众一样面临生存的压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生存的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教师职业始终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由此在教师伦理上引起或加剧了若干后果.只有溯源到教师职业的文化特征这个层次,才能对教师伦理的许多问题有更科学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信息量猛增、竞争激烈的当代中国,心理失衡、意义失落、焦虑、浮躁等负面心理不时在困扰着国人。如何获得人生的意义,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心理健康?这成为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方面,遭遇故国败亡的大祸且身处穷乡僻壤的船山先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理论勇气,力挽狂澜,立志"纠风俗、正人心",致力于民族文化建设的千秋大业,呕心沥血,艰苦卓绝,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发掘船山经历亲践实履而阐发和总结的安身立命智慧,将其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相结合,不仅能为中国人的心理保健、心理治疗提供营养,促进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将为全人类的健心疗心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