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朝廷的雅颂审美情趣反映其礼乐追求,标志各时代政治文化特色。隋唐间音乐大融合,音乐吕律、音阶、声调等发生很大变化。雅颂乐声色追求浑融宏壮、追求清美闲雅,两者交替并立,对初唐昂扬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起孕育作用,也孕育了初唐诗文革新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音乐艺术发展之势,主要体现在雅与俗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三个层面,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张扬个性,又相得益彰、和谐发展.高雅的音乐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而通俗音乐中包含了亲近于大众口味的“俗趣”,同样可以引人入胜.通俗音乐的“俗”仅存于表面,其中深层次的“雅趣”更值得探析.  相似文献   
3.
田瑞文 《船山学刊》2009,(3):126-128
东汉五言诗的产生和当时不受人们重视的俗乐有关,它具有俗乐哀怨的特点,而这恰恰满足了落魄文人抒情的需要,同时五言诗低下的社会地位又使文人不必像写作四言诗那样拘束,从而在诗作中不经意地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在客观上成就了五言诗的审美效果,为五言诗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未对道家的真乐和俗乐加以区分,导致得出道家否定人生幸福的错误结论,故有必要厘清真乐和俗乐两者的区别和联系。道家真乐是指依靠内在精神自我激发而引起的快乐,俗乐是指由外部的物质或精神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快乐,两者构成价值上的对立,但在现实中共存。以真乐为人生目标能促使人的物质欲望提升为精神追求,最终达到与道合一的至乐境界,这是一个使人生趋于圆满、社会趋于和谐的精神修养过程。因此道家认为真乐优于俗乐,是具有真正价值的人生快乐。  相似文献   
5.
从1982年起,赵敏俐教授相继拜伍心镇、杨公骥两先生为师。初治先秦文学,后延及两汉,最后学术阵地,牢牢钉于两汉,不管四周强敌环伺,而"我自与我周旋"。他之所以从容不迫,乃在于一向卑以自牧,勖勉有加。三十年来,相继推出专著多种,史论兼备,而以两汉为众。同时,作为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多年前他聚强将精兵,发动集团化作战,将中国诗歌研究的疆域,从古代推至今天,从汉族扩诸他族。  相似文献   
6.
音乐观念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音乐理论表述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态度、认识和倾向.齐梁时代音乐理论表述集中于音乐功能论和音乐雅俗论两方面.总体继承了先秦乐教思想和儒家雅正的音乐观念;音乐实践中一方面寻求雅乐的传统依据,另一方面认可新声俗乐,并追求新声的雅化.齐梁时代雅俗兼容、共存的音乐观念为齐梁乐府诗的创作提供了开放的音乐环境,由此形成齐梁乐府诗全面的繁荣并推动雅乐、俗乐的新变.齐梁音乐实践观念对乐府诗创作的指导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盛唐描写《霓裳羽衣曲》的诗作极少.中晚唐约有六十多首,不少知名诗人参与过此类作品的创作.中晚唐诗人以它来审视盛唐历史的兴与衰,或将之视为太平乐来赞美,或将之视为乱雅的俗乐来批判.中晚唐诗人们还描写此曲在当时的发展状况,写它在民间宴会特别是家庭宴会上的活跃、规模的缩小以及形式的多样.由《霓裳羽衣曲》在唐诗中的书写梳理可知,其诗歌史价值主要有二:一、《霓裳羽衣曲》虽然是盛唐名曲,但是在中唐时才被融入诗歌创作,这除了跟中唐诗人们的努力相关,更与它此时从宫廷向民间的扩散历史密不可分,故而探索唐诗中丰富的音乐文化现象时,应当基于音乐文化的细致梳理,唯此才会丰富厚实、科学客观且令人信服.二、面对盛唐这首著名的乐曲,中晚唐诗人并不囿于传统儒家"重雅轻俗"音乐思想,而是扎根生活积极创新,将之塑造成太平盛世和美好生活的典型意象,此后这也被诸多的文艺样式所继承和吸收,这是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焕发活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与汉代的乐府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的乐府艺术是一个以娱乐为基本功能的俗乐艺术系统。从音乐史角度来看,汉乐府是战国至秦汉雅乐衰微、俗乐逐渐发展的产物。本文尽量联系音乐史的发展规律,从音乐的娱乐本质着眼来研究从周乐到汉乐的雅俗变化问题。文章主要分三部分一、周乐完成体系后俗乐的继续发展造成战国音乐的雅俗冲突;二、雅乐在汉代衰微的音乐本身的原因,汉代祭祀、典礼之乐的雅俗性质问题,雅乐在汉代的保留情况;三、汉乐府俗乐艺术的构成及其综合性娱乐艺术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南都学坛》2015,(2):4-9
史书关于汉高祖的乐舞史料记载并不多,只是从不同角度记述了高祖为君、为夫、为父的事迹,其中也反映出了高祖刘邦胸怀博大、继往开来,礼不忘本、乐好楚声,率性而起、即兴而歌,载歌载舞、人文关怀的乐舞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0.
曾祥旭 《天府新论》2004,(5):137-140
西汉乐府署的设立是汉王朝“以经为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在于郊祀。两汉是经学的时代 ,经学要求以“雅乐”服务郊祀 ,但乐府的发展背离了经学家原定的设想 ,“以俗为雅” ,朝野世俗享乐文化弥漫。罢乐府是对上述事实的反动 ,正见得西汉末经学思想日渐巩固 ,然而 ,正是由于巩固的经学思想又把它自己置于难堪的境地 ,罢乐府后臣民“湛沔自若”的事实就是它的突出表现 ,也是经学理论缺乏自身反省精神所致。从而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班固“百姓渐渍日久” ,朝廷应“制雅乐以相变”理论的高明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