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流行于市井的民俗音乐蓬勃发展,成为当时市井城镇的时尚音乐;这类音乐体裁大多来自于市民阶层,反映了市民的风俗生活和思想感情,也因此被今人称之为明清俗曲。其中宴饮席间行酒令成为当时上至贵族、下至贫民社交活动的方式,酒令曲从不同角度反映时代的真实原貌,也折射出民清时期不同阶层民众的情感诉求。本文基于《红楼梦》宴饮酒令、酒曲为背景,对作为明清俗曲其中特殊元素的红楼宴饮酒令曲进行归类,力图找寻它们与明清俗曲的内在联系,及俗俚歌曲与当今民俗音乐文化之渊源。  相似文献   
2.
明代流传的"小曲"、"小唱"、"时调"、"俚曲"等统称明代俗曲。明代俗曲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文字文本和少量的音乐曲调,构成了明清史和中国传统音乐中弥足珍贵的俗曲文献。本文即是对明代时期俗曲流传过程中,那些遗存的俗曲文本,刊行俗曲的文献,记载俗曲情况的文人笔记,著作的序、跋,以及至今犹存的各种俗曲专集,包括曲谱文献的遗存等所做的分类阐述和研究,继而最后对明代的俗曲曲牌进行了全面统计。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发现的明代戏曲俗曲选集《满天春》、《钰妍丽锦》和《百花赛锦》,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龙彼得在题为《古代闽南戏曲与弦管之研究》的著作中,以独到的地域性视角,研究这三个曲本中的作品出处及演变情况.尤其对《满天春》中所收录的戏曲折子戏的研究,有些具有启发意义,如关于《寻三官娘》的来历的探讨,龙彼得依据他搜集的近现代的材料,认为是明代写“紫荆树”故事的传奇中的一折,这一观点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笔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著作还探讨了明代戏曲集流失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历史因由、契机及被辗转收藏的历史,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望江南]可能始于隋代长安,最早一首小词始现于盛唐长安。之后,该首小词传至荆襄,在江汉流域衍化,还原为一种民间曲牌。同时,从京城传至各地的[望江南]带有由诗向词的转化痕迹,在演变中确立了格律。文人词牌的[望江南]始于中唐李德裕,继于白居易、刘禹锡等,别名居多。[望江南]的发展过程伴随着隋炀帝、崔怀宝、黄损、伊用昌、李德裕等人的传说,这些曲辞与传说构成一个"词源于民间"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宏观脉络中,对俗曲的体裁归属及体裁特征进行了探讨。在体裁划分上,俗曲应该首先视为一种俗曲类的民间歌曲。从唐代的曲子到宋代的词调音乐再到明清以来的俗曲,都属于俗曲类民歌。当俗曲被运用到民间歌曲之外的其他综合性强的传统民间体裁时,如果在音乐上还是以俗曲为主,则可将这类综合性的体裁视为俗曲类体裁。从音乐学的角度而言,不可将鼓书类说唱、滩簧调、影戏音乐等划归到俗曲当中。  相似文献   
6.
"郯马五大调"作为一种古老的大型民歌演唱曲,追溯其发展,并不是山东省郯城、马头地区土生土长的艺术品种,也非源自一时一地,而是"传自四方,本土生根,精彩绽放",是相互交流、浸润的产物。从时间、内容和演唱形式上看,"郯马五大调"源于宋词和元散曲,形成于明清时期;从"郯马五大调"与其它"牌子曲"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来看,"郯马五大调"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创作者、传播者、传播方式和郯马一带的交通、经济、文化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刘半农搜集整理民谣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阐释刘半农诗歌的民间意识,认为刘半农在继承我国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身体力行,进行民间诗歌写作,为现代白话诗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繁盛一时。文章阐述和论证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的区别以及俗曲道情发展的三个阶段,揭示了道情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及在晋北繁盛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东大本双红堂藏清末四川俗曲唱本64册,系长泽规矩也先生旧藏。其中九种俗曲唱本乃是反映清末以来蜀地生活风俗、民情物理的说唱体作品,刻本流播广泛,形制体式丰富,穿缀方言俗语,说唱夹白,流转叙事、乃至拟剧搬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调和劝勉、劝诫、劝惩的情感取向与主题意涵。  相似文献   
10.
傅图所藏清代乾隆至民国初期的俗曲唱本资料显示,俗曲中“新闻”一词的“新”重在强调新奇而不是新近发生。作为一种俗曲文类,“新闻”以其叙事性和取材于民众生活的现实性而区别于其他俗曲俗曲“新闻”除表现为口传作品之外,还表现为书面形式的文本(唱本)。俗曲唱本因为其音乐性而特别适合需要把文本还原为有声语言才能理解的基层民众。以俗曲唱本为代表的民间书面传播方式的广泛流行,同时伴随着庶民阅读的兴起,这意味着民间传播环境的重要变化,而这种业已改变的传播环境可能就成了近代报刊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