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这是一项关于蒙古民间信仰的田野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选择了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村落--珠腊沁村,从村落的角度对多层次信仰问题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结论珠腊沁村多层次信仰结构与村落民俗社会的多层次组织结构产生了紧密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因行政社会手段巧妙设计而成的,而是从村落形成之初在习俗中自然形成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是珠腊沁村信仰民俗传承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作为方法论资源和哲学基础多次为民俗学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出发,结合民俗意向性结构特征,将民俗意识、民俗场域、俗民个体、民俗事象作为民俗四要素进行现象学还原,以本质直观观照民俗四要素,以对民俗四要素进行先验还原为旨归,在此基础上对民俗四要素进行新的现象学界定,这对深入认识民俗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性"与"教养"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永恒主题。然而,在"天性"与"教养"孰为"正主"的学术纷争背后,研究者们却往往忽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也即生活世界中的民众自身到底是如何观待"天性"与"教养"问题的。因此就有必要以"俗民语境"为研究展开的基本背景,进而揭示民众视角的"天性"与"教养"问题。"随"是中国俗民语境中的一个常识性心理观念,它是西方科学遗传学传入之前,操持汉语的多数中国民众,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及自身生活体验所形成的一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观念认知及现象归因。在俗民语境中,它更类似于西方生物学中的"遗传"之义,代表了"遗传自谁"的理解方式。将"随"从俗民语境中提取出来,擢升为一个具备本土特质的心理概念,用以丰富"中国心理学"的原生性概念库,是中国本土心理学走向"实质心理学"的一种定向表征。在此过程中,需将与"随"相近且易相混的语词进行厘定与区分,并对"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蕴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4.
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民俗文化的传承形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民俗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在传承过程中,其整体结构由外化和内化两种形态构成。在外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强化、弱化、繁化与简化形态;在内化结构系统中,呈现出转化、异化、分化与复合形态。  相似文献   
5.
女性民俗研究不同于妇女民俗研究,女性民俗研究有关女性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并关注民俗生活中性别的习俗化问题,更着重思考性别关系下女性俗民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保护主体这样一个前提性基础问题的探讨都严重不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成为难题。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基本分析框架,依此提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条理论假设,并运用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个案对假设进行了经验验证,力图对当下和今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是一种具有乡土气息的古代民歌。《永嘉风俗竹枝词之一》记述了清末民初温州地方年尾的风土人情。从民俗文化与俗民日常生活的关系上分析.它所描述的晚清温州春节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民众的物质满足:山海依托的饮食习俗;其二,民众的心灵慰藉:变通性的民间信仰;其三,民众的自我娱乐:淳朴多样的民间游戏.共同构建一个典型的三位一体式春节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秋民俗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在物质层面,它有效满足了俗民个体生理需要.在精神层面,满足了中国人的团圆心理以及对美与愉悦的追求.节庆民俗与个体需求的紧密结合是民俗生命力的深层保证,而在当今时代,节庆民俗的衰落也与民俗对个体需要的满足的削弱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