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自省是真实可信的,应引起红学界高度重视,他的红学研究思想的重大变化同1954年那场对他的批评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对当年那场"批俞评红"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只讲负面问题,全面否定其正确性和必要性。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乱象正是当年批判过了的错误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泛滥。这种泛滥同对当年的全盘否定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俞平伯认为 :“诗是人生底表现 ,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 ,“平民性是诗主要质素 ,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 ,太浓厚了有碍于诗底普遍性。”为了达到“促进”人生的目的 ,诗歌就得真实地描写现实人生和抒写人的情感 ,但“真实”又是与“自由”连带而生的 ;因此 ,从根本上来说 ,诗应该是白话自由体 ,具有“平民性”。俞平伯的这些观点对新诗及现代诗论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潮》月刊 ,是“新潮社”的会刊。该社成立于 1 91 8年 1 0月 ,是五四时期新文化团体 ,主要成员是北京大学学生 ,也有少数教员和校外人士参加 ,共 3 0余人。如傅斯年、罗家伦、杨振声、周作人、王伯祥、俞平伯、郭绍虞、顾颉刚及远在苏州的叶绍钧等。1 91 9年 1月 ,该社创办《新潮》。期刊新版上市 ,立即售完 ,再版也不到半月告磬 ,读者仍索求不已 ,又出第三版。《新潮》初由北大中文系学生傅斯年任主编 ,英语系学生罗家伦任编辑。 1 92 0年 1 0月由于傅、罗出国 ,改由周作人主编 ,顾颉刚、孙伏园等任编辑。第 5号出版后 ,曾休刊一年零四…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的秋天,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所改变。他的名字从此与《红楼梦》相关联,直到他于2012年5月31日去世,几十年中,人们想到他时,头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红学家。尽管他并不愿意如此被人称呼。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的是敦敏所著《懋斋诗钞》。查找了书  相似文献   
5.
正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俞平伯的词史观主要集中反映在《〈唐宋词选〉前言》一文中,他认为词发端于民间,是诗进化的结果;词有两条发展道路,分别是以《花间》为代表的"狭深"和以苏、辛为代表的"广深",后者更接近词的本色,为词之正宗。他接受并扩充了黄侃、胡适及王国维的词史观,同时在俞樾、俞陛云的影响下吸取了传统词学理论的精华。他的三本词体鉴赏专著是其词史观的重要实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出于"进化的还原论"的观念指导,俞平伯的诗歌理论以新诗"社会化的成功"为诉求目标.这种"诗歌社会学"的理论结构和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规范下的知识分子的过于"功利"而又过于"诗意"的社会与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9.
作为白马河作家群一份子的俞平伯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散文中出现较多对闲云野鹤生活的描述,对梦中瞬间的把握而生出的追求大自在的感慨,俞平伯在散文中持有这样达观闲散的态度是对魏晋以来名士气和闲适幽雅生活的向往的衍生,更是佛学对于其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俞平伯家学渊源的考察,追寻其散文中佛理观的客观成因及其本真用意。  相似文献   
10.
许建平 《社会科学》2004,(11):105-113
新红学创建期,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方法既非史料考证,也非理论评论,而是由他最终完成的文本分析法。这一方法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三种贡献。传统的认为俞平伯属于考证派、新红学研究史是由考证与评论两种研究模式交构而成的历史观点,应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