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5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证交易被视为国际商业的生命线。它牵涉到复杂的法律关系。受益方如何在交易中做到单证相符,规避欺诈及其它风险,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信用证是现代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方式,对确保货款收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信用证也有其局限性,而且极易被不法商所利用进行诈骗,使有关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而受害方通常对信用证欺诈感到束手无策,要想获得补偿、挽回损失极其困难。因此,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以及受害者如何通过法律救济来挽回损失,这对进出口双方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船舶出口企业结算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因其风险可能会给交易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三种常用的结算方式为汇付、托收和信用证,我国船舶出口企业使用结算方式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因,应注意防范结算风险。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船舶出口企业要将多种结算方式结合使用,并大胆采用新型国际结算工具———福费廷和国际保理,以此更好地规避结算风险,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可转让信用证随着转口贸易及中间贸易的盛行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第二受益人的法律地位受到限制,使得其在使用可转让信用证时面临诸多风险。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了第二受益人与转让行及开证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指出第二受益人在实际业务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可转让信用证以其优势在中间贸易中广为使用,UCP500的第48条对其进行了详细规定。可转让信用证转让的最终决定权在银行,通常只能转让一次。对可转让信用证的修改接受与否,通常由第一受益人决定。中间商可根据第48条的规定隔绝最终买方和卖方的联系,并通过修改信用证赚取差价。可转让信用证对第二受益人风险较大,可通过增加转让行的责任来减少该风险。  相似文献   
6.
信用证作为目前十分重要的结算方式被商家、客户广泛的运用。但因为制度的独立特性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造成了现如今频频发生的信用证欺诈现象,给不少的人带来了棘手的麻烦与巨大的损失。现在不少国家也对这一问题重视了起来,希望通过制度的改革对信用证欺诈现象做出规制。  相似文献   
7.
刘丽园 《理论界》2009,(8):109-110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一种支付和融资工具,但其法律性质一直存在争议而在实践中导致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合同法理论讨论信用证的法律性质,论证了信用证具有合同的本质要素,属于我国民法上的合同;其合同的成立不同于一般的要约承诺规则;信用证是一种特殊的合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信用证两大基本原则展开论述,结合其他信用证欺诈原因,分析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就其表现形式提出交易各方应采取的必要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信用证是现代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支付方式 ,对确保货款收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信用证也有其局限性 ,而且极易被不法商所利用进行诈骗 ,使有关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而受害方通常对信用证欺诈感到束手无策 ,要想获得补偿、挽回损失极其困难。因此 ,如何防范信用证欺诈以及受害者如何通过法律救济来挽回损失 ,这对进出口双方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信用证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已被广泛使用,但随之纠纷也不断增加。本文从信用证内部的各个流程入手,对贸易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开立、信用证的审证、信用证的审单、信用证的修改等流程风险进行分析,提出了信用证流程的再造,以降低信用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